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报道,据俄罗斯造船业一位匿名人士的消息,俄罗斯海军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将于2022年完成改装。虽然这艘航母急需替换,但是俄罗斯缺乏资金和工业能力。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正在接受适度升级,把搭载的苏-33和米格-29K舰载机从24架增加到26架。此外,这项耗资7.15亿美元的升级工程还包括装备新的舰载电子战、通信和网络系统,新的动力系统(锅炉系统和水泵),“铠甲-M”弹炮合一近防武器系统以及用于辅助舰载机起降的新飞行信号系统。航母还将接受耗资340万美元的重新涂装作业。
美国《陆军时报》网站报道,一名美陆军官员透露,美陆军正在优化新型电子战设备,这些设备将在印度洋-太平洋战区作战,用于打击海上目标。
美国防部认为中国是“步步紧逼”的威胁,因此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是重中之重。美陆军建造新的电子战设备,希望确保美军在太平洋海域为远距离行动提供支持。美陆军电子战军官丹尼尔·霍兰说:“以美国印太司令部为重点,我们的目标不仅限于传统的对方装甲和步兵。”“美陆军正在优化旅以上部队地面层系统,以便对付中国海上目标。”据悉,旅以上部队地面层系统将为高级指挥官提供战场感知能力,帮助其提高精确定位能力。
4月27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陆军防空力量进入空军指挥链条》。解放军陆军防空部队进行的演练中,等级转进指令却来自空军某基地。
据西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某处处长梁成明介绍,目前战区空军责任区内,10余支陆军防空力量成建制进入空军指挥链条,共享预警信息、担负战备值班、参与重大演训,初步形成了联合防空作战体系。“你借我‘天眼’,我助你‘铁拳’。”陆军某火力团高炮连连长李柏霖介绍,融入空军预警网让我们看得更远,为早发现、早打击提供了有力支撑。空军地导某营营长张卒:陆军雷达弥补空军预警网的盲区。
本周,美国宇航局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DCO)的成员将参加一个 桌面演习,模拟小行星撞击的情景。美国已经参加了七次撞击场景演习。假设的小行星撞击演习,让人们思考在发现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有很大机会撞击我们的星球时,人类将如何应对。
行星防御会议及其演习是美国宇航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发射的前奏,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实际演示小行星偏转技术,也是该机构行星防御计划的第一个测试任务。DART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并将在2022年秋季撞击小行星Dimorphos,以改变其在太空中的轨道,如果将来发现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这可能是缓解该小行星的一项关键技术。
4月22日至4月24日,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江苏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电科14所展示了多款先进的军用雷达,该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三军之眼”。
KLJ-7A机载火控雷达:是我国首个针对国际市场的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让战机实现“先发现、先打击”。
SLC-2E多功能炮位雷达:敌方火炮的克星,可以探测迫击炮,也可以探测定位高速弹道变化的重型火炮、火箭炮,还可以兼顾武装直升机,较好地满足了炮兵作战需求。
SLC-7三坐标警戒雷达:不仅可以对付包括隐身飞机、常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战术导弹、临近空间目标等,还能够定位火炮和火箭弹目标。
YLC-8E三坐标警戒雷达:反隐身雷达旗舰,天线面积相当于两个羽毛球场,可确保撕下最先进战机的隐身面纱。
YLC-18低空补盲雷达:低空突防克星,主要用于探测中低空和低空的飞机或巡航导弹,对于“低小慢”目标也有着良好的发现概率。
YLC-48多功能侦察雷达:无人机终结者,是一部外形奇特的便携式多功能侦察雷达,360度全向探测,可单独探测跟踪多个目标,独立持续作战能力优异,大大优于以往普通便携式雷达,兼顾要地空中目标探测和武器定位,具备特殊环境下的优异战场能力,可有效助力单兵作战。
日本自卫队“黑鹰坠落”第5天,日方称“找到机上人头盔” 失踪的中将师团长,去哪儿了?
多家外媒:五角大楼泄密文件显示,去年9月一英军侦察机险些被俄军战斗机击落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军事频道商务合作热线: 执行主编:金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