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9日2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将在轨为机载、船载、车载等移动通信应用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
2.7月11日是我国第十六个航海日,今年航海日的主题是“携手同行 维护国际物流畅通”。我国将着力推进航运业转型升级,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7月12日在三峡集团福建福清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这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单台机组每年可以输送出4000万度清洁电能。
4.在国务院新闻办7月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介绍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 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
5.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在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任务各系统7月20日进行了联调联试。
7.7月23日中午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也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8.在福建宁德,电力检修人员7月24日使用新型绝缘材料制成的作业工具,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在带电状态下为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更换合成绝缘子。这是我国特高压带电作业领域技术上的一次突破。
9.7月26日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山东青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10。7月26日,西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全线贯通。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是继青藏、川藏、藏中联网工程之后的第4条“电力天路”。
11.北斗闪耀,泽沐八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7月31日上午在北京举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在香港刊宪并即时生效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6月30日晚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6月30日在香港特区刊宪公布,当晚11时生效。
13.7月3日11时1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该卫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我国国土及周边区域高分辨率图像获取,服务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林业和草原等行业。
14.新疆顺北油气田日前刷新亚洲陆上定向钻井最深纪录,完钻井深8725米。顺北油气田位于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今年上半年已开采原油206万吨。
16.国务院扶贫办7日发布,中西部22个省份的28661个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已复工28057个,复工率达98%,吸纳贫困人口就业82.4万人。52个挂牌督战县2020年已外出务工超280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0%。截至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
1.8月2日早上7时0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各系统状态良好。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距离地球超过300万公里。
2.8月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九号04星并送入预定轨道。高分九号04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可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此次发射还搭载了清华科学卫星。
4.国务院新闻办8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52个贫困县挂牌督战进展情况。
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也建立起来。目前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大排查、成效考核等方面发现的问题都已基本整改到位,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5.8月10日,去年建成的我国东部最大储气库——文23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首次达10亿立方米。今年注气计划将持续到11月中旬,工作气量可达14亿立方米,最大调峰能力可达1300万方/天。
6.国家重点工程加查水电站首台机组8月11日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并网发电。
7.商务部8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好于预期。
8.《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8月13日发布,明确了中国铁路2035年及2050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纲要明确,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纲要明确,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9.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各地举行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祈愿和平。
10.8月16日,港珠澳大桥口岸珠澳货运通道正式启用,往来珠澳的货车可以24小时“一站式”通关,无需查验的货物实现自动放行。
11.8月17日,深圳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建成超4.6万个5G基站,实现全市5G基础设施全覆盖。
12.国家航天局8月20日表示,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全面形成。
13.8月25日是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
今年是《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目前,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已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初步形成。2018年以来,已累计救助39.2万名残疾儿童。
2.国务院扶贫办9月4日发布,各地努力克服洪涝灾情等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等重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经过努力,各地因洪涝灾情新产生的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正在加快解决,脱贫攻坚普查已完成实地入户调查,52个贫困县挂牌督战扎实推进。
3.9月5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华慈善日,今年的主题是“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
各地通过慈善募捐、慈善表彰、志愿服务等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活动,汇聚决战脱贫攻坚力量,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4.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活动9月5日启动,29个研究院的300多个科研平台将集中向全世界展示科技成果,开启全球合作模式。
5.9月7日13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十一号02星。
该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6.9月8日,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开幕,本届厦洽会以“提振投资信心,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
7.9月9日上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深入推进,四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20万,200多万贫困群众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任务基本完成。
下一步,四川省将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搬迁后产业发展等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以来,在“非典”、H7N9等重大疫情面前,他总是奋战在临床救治第一线。他常说,其实自己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对他而言,让病人转危为安是他最大的幸福。敢医敢言,不是简单的勇气,这是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是医者的担当。
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以线上宣传为重点,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云展览”、线上论坛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0.我国海上首座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9月14日在渤海投产,日产原油400吨左右。稠油是一种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且容易凝固的原油,目前我国平均采收率不足20%,将稠油储量变产量,对于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今天表示,中国认真履行《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要求,加入公约以来,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28万吨,为臭氧层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12.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十一号是我国长征火箭中唯一一型采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全长近21米,直径2米,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小个子”,也正是这样的身材,让它具备了灵活快捷、适应性强、发射周期短等特点。
14.9月21日13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洋二号C卫星是我国第三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也是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探测系列的第二颗业务星,将与2018年10月发射的海洋二号B卫星及后续规划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网运行,共同构成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实现对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观测,有效服务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管。
15.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9月27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网络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为主题。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内容、技术、产业、责任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深转型,创新机,促发展”“大变局时代网络传播的责任与行动”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16.9月29日,“海巡09”轮在广州正式出坞,这是我国第一艘设计排水量超万吨的海上执法公务船,配备了高度集成信息系统、大型直升机起降平台等装置,列编后,将进行巡航监管、搜救指挥、应急处置等工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事监管装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