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王晶晶)12月21日,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中关村指数2022”。中关村指数客观、全面评价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关村指数2022”研究结果显示,中关村指数稳步提升,2021年达到287.8,较上年提升36.5,是2013年基期的2.9倍。在“中关村指数2022”五个一级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快速上升,为347.3;双创生态指数提升明显,为453.0;开放协同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较快增长,分别达270.2、246.4;宜居宜业指数相对平稳,为122.1。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胥和平研究员认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全国高新区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中关村要当好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研究员认为,中关村要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构筑科技引领、产业引领、生态引领和规则引领四大优势,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从“中国创新中心”走向“全球创新高地”。
今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使命担当,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高新区首位,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出坚实步伐。
“中关村指数2022”研究结果显示,在发展方面,中关村示范区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是持续强化创新引领,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三是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四是稳步推进内外联动,开放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五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品质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其中,在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方面,中关村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8.4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整体的1/6,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六大高新领域实现总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的比重达83.7%。
数字经济引领优势进一步凸显。2021年,示范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总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22.3%。一是数字产业部分细分领域全球竞争优势彰显。人工智能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12家示范区企业跻身“2022年度全球AI研究”企业100强。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的1/3。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以协同办公、新零售、直播电商、数字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示范区聚集平台经济企业300余家,5家企业入选“2022年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数量全国领先。
研究还显示,中关村示范区的优质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21年,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8万家,约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1/7,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