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棋盘上,中美关系从来都是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核心变量。2025年6月,在英国伦敦上演的中美第二轮贸易谈判,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表面上,这场会谈以“原则性框架协议”暂时告一段落,但实际谈判桌上暗流涌动,远比外界看到的复杂得多。
美方急于宣称“胜利”,中方则稳健谋局。这场博弈,既关乎稀土、芯片、高超音速导弹,也折射出两国在经济脱钩、科技制衡和军事威慑上的真实态度。
早在中美贸易战初期,稀土就被视为中国手中最有分量的谈判筹码之一。作为制造高端芯片、导弹、电动汽车、风电装备、5G设备等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稀土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工业体系都有着“卡脖子”式的影响。
去年以来,随着中方对稀土出口许可制度的严格管理,西方国家一度陷入原料短缺恐慌。这次伦敦谈判,稀土问题再次被摆上桌面,美方希望通过“简化审批”与“预先供应”方案,缓解自身企业对中国稀土依赖的问题。
但中方态度非常明确:稀土出口是国家安全问题,绝不允许美方单方面获利。最终达成的协议,看似放宽了稀土审批流程,实则保留了审批权和最终定价权,依旧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这说明,即便在多边压力下,中国依旧能稳住自己的核心战略资源优势。未来只要中美科技战不降温,稀土就会继续是中国手里的“底牌”,随时可打。
这次谈判中,最让人侧目的情节莫过于美国财长贝森特抛出的“高超音速导弹换出口管制”提议。
当中方要求美方取消高端芯片出口禁令时,贝森特突然反问:“如果你们反对出口管制,那我们能否换取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表面看,这是个强硬回应,实际上却是美方虚张声势、自知理亏的表现。
要知道,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早已在全球领先,相关技术牵涉战略核打击、反介入作战,属于绝对保密范围,出口版都不可能涉及核心技术。美国目前在这方面仍处劣势,自然希望借谈判试探底线,甚至制造舆论压力。
但这一“碰瓷式”发言,只能证明一点:美国对中国军工实力的真正忌惮。 连《每日邮报》和CNBC都评论称,这是美国在谈判中“暴露焦虑”的表现。
而且,这种“民用贸易换军工机密”的操作,既不符合国际贸易常识,也损害谈判氛围,更从侧面印证了美方越是强硬,越是心虚。
过去四十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从蜜月期、摩擦期,到全面战略竞争的阶段。如今,双方围绕科技、能源、供应链、安全四大领域全面交锋,逐渐从“斗而不破”演变为“可控对抗”。
尤其是特朗普重新活跃政坛后,美国对华政策愈发强硬,将出口管制、产业链迁移、限制投资、对华金融打压一并推进。这次伦敦谈判虽达成初步共识,但从美方表现来看,他们更看重舆论宣传和阶段性胜利,实质让步寥寥。
而中国方面,在稀土出口、芯片自主、导弹威慑、全球市场扩展等方面逐步筑牢护城河,坚决不做让步。这种态势,意味着中美关系短期内很难缓和,脱钩风险持续存在。
本轮谈判还有一个隐藏信号值得关注: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高超音速导弹,为中美关系维持在可控范围内提供了重要保障。
美国多次在关键时刻借军事威胁施压,但面对中国军工实力,尤其是东风-17、星空-2等高超音速武器,美方心知肚明,真正军事冲突的代价无法承受。这也使得中美关系即便剑拔弩张,依然保持着某种“斗而不破”的克制。
正如有评论所说:“和平从来靠实力守出来的。” 这也是当前中国积极发展高端武器装备、维护海上权益、提升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战略考量。
这场伦敦谈判看似美方舆论占优,实则中国稳居主动。稀土审批依旧把控在手,高超音速导弹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中美协议虽“原则性达成”,但核心利益寸步不让。
未来中美关系仍将在贸易、科技、金融、地缘政治等多条战线激烈博弈。而这背后,真正决定双方谈判筹码的,依旧是国力、军力和产业链韧性。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长期战,不在一时胜负,而在于持续积蓄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正如那句老话:“谈判桌上少流血,靠的是战场上不流血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