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为自己经济成绩辩解的讲话中,强力批评了特朗普准备采取的经济政策,称其将会是一场 “灾难”,尤其指责了提高关税政策。特朗普曾宣布,明年 1 月 20 日上任后将提高所有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而这三个国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拜登直言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拜登与特朗普在经济主张方面一直存在明显差异,此前拜登也曾批判特朗普对中产阶级 “缺乏同理心”,称中产阶级 “正遭遇麻烦”,但特朗普无力理解此事。而特朗普也会对拜登的经济理论发起攻击,比如在拜登特赦其子亨特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了讽刺。
从本质上来看,特朗普更侧重于关税壁垒本身,有大范围去全球化的倾向;而拜登更侧重于关税政策的精确性,寻求围绕围堵中国精确动用经济限制工具,不过二者在推动与中国脱钩一事上倒是保持着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抨击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次日,美国拜登政府就对中国清洁能源材料发布了新的进口限制政策,可见其反对的并非加征关税行为本身,而是不满特朗普的关税范围过大。这样的争议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两人不同的支持者群体带来的影响,也预示着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在后续可能会因他们的不同理念而受到不同走向的牵引,后续还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值得持续关注。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当地时间 8 月 29 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接受保守派媒体人格伦・贝克采访时表示,如果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他将 “关押” 自己的政敌。贝克还在节目中提醒特朗普,他曾在 2016 年发表过将 “关押” 时任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言论,当时特朗普在任期间并未兑现这一承诺,此次面对追问,特朗普回应称 “答案是你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正在对我们这样做”,他还暗示拜登是让自己面临起诉的 “幕后黑手”。
现年 77 岁的特朗普自卸任以来已四度面临刑事指控,4 份起诉书中的刑事指控总数已达 91 项,包括涉嫌隐瞒向艳星支付 “封口费”、涉嫌对数百份处理不当、涉嫌利用国会骚乱事件推翻 2020 年美国大选结果等,不过特朗普辩称自己面临的刑事诉讼本质都是 “政治性” 的,目的是阻止自己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特朗普的这一惊人言论在国内外都引发了极大争议。在国内,这无疑加剧了美国政治的分裂和对立氛围,凸显出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在国际上,也让外界对美国所谓的 “民主” 形象产生更多质疑,一个国家的前总统声称要关押政敌,这样的情况实在是有违民主国家该有的政治包容与法治精神,也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看清美国政治环境复杂且充满斗争性的特点。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地时间 10 日上午前往以色列法庭,就其所涉腐败案出庭作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以色列总理以刑事案被告身份站上法庭。内塔尼亚胡因三起不同案件中的欺诈、失信和受贿等指控正在接受调查,不过他否认自己有任何犯罪行为,称有关指控 “荒谬”,还表示自己因右翼立场常年受到持左翼观点的媒体 “烦扰”。
出于安全原因,听证会被安排在特拉维夫雅法地区法院的一个地下大厅举行。而且在庭审过程中,为让内塔尼亚胡行使总理职责,法院允许他接收重要军政情况字条,并同意可偶尔将每周庭审天数从三天减至两天。据路透社报道,在 10 日的庭审中,以色列国防部长伊斯雷尔・卡茨还两次递给内塔尼亚胡手写字条。在法院外,内塔尼亚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聚集,支持者呼喊声援口号,反对者要求让内塔尼亚胡 “坐牢”。
内塔尼亚胡未来几周还要出庭为自己辩护,同时仍需要负责处理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维持与黎巴嫩的脆弱停火,并密切注意中东周边区域的局势变化,他的这一贪腐案后续进展也势必会对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局势以及地区局势产生不小的影响。
韩国警察厅负责调查紧急戒严事件的国家调查本部特别调查团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表示,已向参加宣布紧急戒严前后举行的国务会议的国务总理韩德洙等国务委员和国家情报院院长赵太庸等 11 人发出了调查要求。除国务总理韩德洙外,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前国防部长官金龙显、前行政安全部长官李祥敏、法务部长官朴成宰、外交部长官赵兑烈、统一部长官金暎浩、保健福祉部长官曹圭鸿、中小风险企业部长官吴姈姝、国家情报院院长赵太庸等出席了当时的国务会议。
特别调查团表示,目前已经对参与国务会议中的一人完成了调查,如果其余人员拒绝接受调查,“将迅速采取包括强制调查在内的法律程序”。此前,最大在野党共同还以涉嫌 “内乱罪” 等向国家调查本部检举韩德洙。韩德洙将以嫌疑人身份被传唤接受调查,其是否被禁止出境也会根据调查情况而定。这一事件无疑给韩国的政治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后续这些官员的调查情况以及相关应对举措,都将左右韩国政治走向,值得密切留意。
近期,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各方动态备受关注。以色列军方动作频频,对叙利亚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其目的在于打击叙利亚 “大部分战略武器储备”,防止这些武器落入所谓的 “敌对势力” 手中。自 12 月 7 日以来,以色列海空力量高强度出动,在一星期内对叙利亚全境发动了 400 多次空袭,其地面部队还入侵了戈兰高地等战略要地。以色列军舰对叙利亚两处海军基地发射了数十枚导弹,至少 15 艘各型号舰艇在停泊状态下被击毁,同时,以军称摧毁了包括 “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地对海、地对空和地对地导弹,以及无人机、战斗机、攻击直升机、雷达、坦克、机库等” 在内的诸多装备。
叙利亚方面,随着局势变化,其国内过渡政府开始接管权力,但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叙利亚向联合国申诉以色列的侵略行为,谴责以色列侵犯其主权,周边不少国家也对以色列的做法表示不满,比如伊朗、黎巴嫩立刻对以色列的越境攻击表示强烈谴责,土耳其、卡塔尔等中东国家也表达了对以色列侵犯叙利亚主权的不满,在欧洲,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要求以军撤回入侵叙利亚的地面部队。
而在这背后,实则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叙利亚曾是中东军事强国,尽管地面部队自 2011 年内战爆发以来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仍保留了很多来自俄罗斯的常规武器。以色列担心叙利亚前政府垮台后,遗留的各类武器,从基本军事装备到先进的常规武器、战略打击能力,甚至非常规武器如化学武器等,可能被各种武装团体夺走,进而对自身构成 “明显而直接的威胁”。同时,国际上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考量,也在这场叙利亚局势变化中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动作,使得叙利亚局势愈发复杂且严峻。
美国在军事方面近期也是动作不断,引发多方关注。首先,美国首次在关岛成功进行了弹道导弹拦截测试。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前哨,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常年部署着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五代机、核潜艇和各类无人机等,并且承担着监控第一岛链乃至更远地区的关键任务。此次测试中,美利用新型 AN/TPY-6 雷达引导 “标准 - 3 Block 2A” 拦截弹,成功摧毁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靶弹。不过,这一测试虽然被美军宣传为 “里程碑”,但实际上其全面防御远比测试复杂得多,比如解放军的东风 - 26 中程弹道导弹不仅数量众多,还具备多弹头突防能力,一旦面临大规模打击,美军的拦截弹很可能迅速消耗殆尽,而其产能又无法满足补充需求,且解放军的远程打击手段多样,并非仅有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等更是对其反导技术有着巨大挑战,所以这次测试更多是一种心理战手段,美军关岛防御体系实则存在诸多漏洞。
另外,美国 “哨兵” 洲际导弹计划遇到了难题,因预算超支面临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未来战略核力量的布局与发展。
还有,面对胡塞武装持续的袭船战,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红海动作频频。当地时间 12 月 18 日,奥斯汀在巴林宣布,美国正在组建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发起 “繁荣卫士” 行动,呼吁多国参与,以保护在红海过境的船只,使其免受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射的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的袭击威胁。英国、巴林、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挪威、塞舌尔和西班牙等国将加入美国的这一任务,部分国家将在红海南部和亚丁湾进行联合巡逻,另一些国家提供情报支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红海地区集结了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舰队,美国已将 “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战斗群部署到位,还有 “黄蜂” 级两栖攻击舰 “巴丹” 号及其所在的两栖戒备群进入了红海南部。不过,也门胡塞武装也并非好惹的,其并非一支传统的游击队,而是一支拥有大量攻击无人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高技术武装组织,面对多国舰队,胡塞武装也誓言继续对抗,局势依然充满变数。美国的这些军事行动,无论是在关岛的反导测试,还是在红海的军事部署等,都有着其战略意图,对地区和全球安全局势也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俄乌冲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据报道,乌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证实,在其一间办公室发现了窃听装置,并且其私人助理布舒耶夫的办公室也发现了。此事发生后,所有进入乌武装部队总部办公室的人员都被要求接受测谎仪测试。乌克兰国防部前副部长马利亚尔称,“窃听” 事件表明乌军总部机密信息已经泄露,而军事机密已不止一次被泄露并公开。对于这一窃听事件,各方有不同猜测,有分析认为大概率是由泽连斯基派人安装的,以此试图了解扎卢日内的真实想法及其与西方的关系,也有观点觉得鉴于乌克兰官员、乌克兰的西方支持者与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关系,“西方势力” 也有可能是 “窃听门” 背后的 “幕后黑手”。
同时,外界也有相关消息传出,有美国高级官员称乌克兰明年夏天可能遭重创甚至失败。事实上,俄乌冲突发展至今,局势一直较为胶着,此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俄罗斯经济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而在战场上,俄乌双方也互有攻防。美国一直在为乌克兰提供武器、资金和情报等支持,但随着冲突的持续,乌克兰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其反攻成果远差于预期,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像泽连斯基与扎卢日内之间就被传出存在矛盾等情况。后续俄乌冲突究竟会如何发展,是继续陷入僵局,还是会出现新的转机,亦或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走向谈判桌,都还充满不确定性,值得持续关注。
近日,泛美卫生组织发布的一则消息令人忧心不已,今年美洲地区遭遇了自 1980 年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各国报告病例超过 1260 万例,其中重症病例达 2.1 万例,死亡病例更是超过了 7700 例。这一数字几乎是 2023 年的三倍,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墨西哥成为了此次疫情的重灾区,这 4 个国家的病例数占到了该地区总数的 90%,死亡病例总数的 88%。
这场疫情的肆虐,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气候方面来看,泛美卫生组织主任雅尔巴斯・巴尔博萨指出,有利于蚊子繁殖的气候事件是重要原因之一,像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高温和间歇性降雨,导致埃及伊蚊繁殖速度加快,进而加速了疫情传播。而且随着气候变化,埃及伊蚊数量增加,其不但促使登革热病例数量上升,还让受登革热影响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无序的城市化使得人口快速增长与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服务缺失以及防治措施不足等情况出现,导致埃及伊蚊大量繁殖。例如在巴西,家庭总数为 7400 万,其中近 900 万无法使用常规供水网络,近 700 万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不稳定的基础设施导致污水积聚概率增加,为蚊虫滋生创造了条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巴西启动了大规模的灭蚊行动,计划今年为民众接种 650 万剂登革热疫苗,优先接种对象为住院病例占比最高的 10 至 14 岁青少年,并且在全国 500 多个城市展开大规模登革热疫苗接种工作,为 320 万人进行免费接种;阿根廷加强了社区卫生教育;哥伦比亚则加大了医疗资源的投入。
然而,这场疫情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它对当地及周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尤其儿童在这场疫情中格外脆弱,在危地马拉,儿童占登革热相关死亡人数的 70%;在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巴拉圭,15 岁以下儿童占重症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疫情的信息和谣言,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也给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
可以说,美洲地区的登革热疫情已不仅仅是局部的公共卫生危机,它折射出的是全球性的诸多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共同来遏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守护人类的健康与未来。
当地时间 8 月 31 日,波兰东南部城市热舒夫的卫生部门传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近两周以来,军团病疫情已造成 157 人感染,其中 18 人死亡,死者年龄在 53 岁到 98 岁之间,且都患有基础性疾病。
军团病是由军团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最初在美国一次集会上暴发而得名,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倦怠和肌痛等,严重者会因呼吸系统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军团菌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容易在不清洁的水冷式空调系统中滋生,进而引发大规模感染。目前,热舒夫市已经对供水系统加氯消毒,并呼吁民众将水煮沸后再饮用,疫情也正在缓解,有关部门正在化验分析水样以确定此次军团病疫情暴发的原因。
这起事件给公共卫生防疫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让人们再次意识到此类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疫情的危险性。对于这类疫情,防控重点在于做好公共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对空调系统等容易滋生军团菌的地方,要定期进行专业检测和清理,同时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监测等。
从国际社会层面来看,过往的诸多传染病防控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应对传染病时,预防是关键,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现疫情,应迅速采取隔离、治疗、追踪接触者等措施,遏制疫情扩散;各国还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应对;并且要重视国际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共同应对疫情挑战。此次波兰的军团病疫情,也让国际社会更加明白公共卫生防疫容不得丝毫懈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近日,一则来自澳大利亚的消息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与担忧,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家公共卫生病毒学实验室出现了重大安全事故,有 323 瓶活病毒样本下落不明,这无疑是在全球生物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据悉,这些丢失的活病毒样本中包含了近 100 瓶亨德拉病毒、两瓶汉坦病毒以及 223 瓶狂犬病毒,它们对人类而言都极其致命。亨德拉病毒最早从马传播到人类,致死率高达 50% 以上,即便接受治疗,感染者的生存希望依旧十分渺茫;汉坦病毒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能引发严重的出血热和肺综合征,部分毒株的致死率可达到 60%;而狂犬病毒一旦感染,若未在早期及时治疗,几乎是 100% 致命,发病后几乎不存在治愈的可能性。并且,这些病毒还具有潜在的生物武器风险,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无论是从生物角度,还是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它们可能造成的破坏力都是难以估量的。
这一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 2021 年,当时实验室储存病毒样本的冰箱发生了故障,导致病毒样本丢失,然而调查人员直到 2023 年 8 月才证实了这一泄露事件。昆士兰州当局又等待了一年,才获准打开储存样本的冰柜,直至 2024 年 12 月才最终确认样本丢失。尽管昆士兰州当局坚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公众因样本的消失而面临感染风险,还解释说这些病毒样本在低温冰箱外会迅速降解,变得不具传染性,但这样的说法并没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毕竟,从科学角度来看,虽然大多数病毒在不适宜的环境中会逐渐失去活性,可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无害,某些病毒在低温、潮湿条件下能够存活较长时间,而且随着微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病毒复活的可能性也不能被忽视。
此次澳大利亚实验室活病毒样本丢失事件,不仅仅是澳大利亚本国生物安全管理上的严重漏洞,更是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病毒的存储与研究本就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和操作得当,能为人类造福,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无穷无尽的麻烦。全球各国都应当以此为鉴,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全方位加强实验室管理以及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上演,毕竟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得起。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领域,荷兰 ASML 公司的一举一动向来备受瞩目,近期其获批可在今年内向中国出口部分高端浸润式光刻系统的消息,更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与深度解读。
ASML 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光刻技术公司,其浸润式光刻系统在生产高端芯片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造高端芯片以及先进半导体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该技术通过在芯片表面施加液体,使光刻胶更容易填充图形边缘,从而提高了制造精度和效率,而且其浸润式光刻系统具备创新的双光源技术以及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需求。荷兰政府放宽出口管制,允许 ASML 继续向中国出口相关设备,这首先对于 ASML 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意味着它可以继续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发挥关键作用,维持自身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
从全球半导体产业和中国半导体设备生产产业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的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ASML 的浸润式光刻系统能够保障全球芯片生产的稳定,其继续发货光刻设备,有助于保持芯片供应的稳定,对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特别是中国目前正加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如果能顺利获得相关设备供应,中国芯片生产可以继续稳步发展,进而也能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和进步贡献更多力量。但另一方面,荷兰政府的管制措施依然存在一定限制,这可能会导致芯片生产延误以及供应短缺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重要市场。如果 ASML 不能及时向中国供应高端浸润式光刻系统,将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和全球芯片供应链造成重大冲击,毕竟中国市场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处于旺盛状态,若供应出现问题,中国芯片生产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此外,荷兰政府的这一出口管制措施变动,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半导体产业合作的担忧。半导体行业长久以来都是全球合作的典范,各国企业和政府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然而,此次荷兰政府的管制措施出台,可能会破坏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给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在维护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全球半导体行业和各国政府需要更加积极地展开合作,加强信息沟通以及经验共享,同时各国政府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半导体行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行业的合作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政府这一决策的背后,其实也受到了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一直致力于维护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涵盖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保护自身的科技优势和国家安全利益,限制其他国家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荷兰政府此次放宽对华为 7nm 芯片出口的管制措施,很可能是在与美国进行协商后做出的决定,目的是在维护与美国友好关系的同时,尽量保持国际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