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鲁彩云是毒品案件侦办的侦破能手,曾主办部级案2起、省级案2起,其中1起省级案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案件。
7年来,他主办或参与破获毒品案件30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800余公斤、易制毒化学品104.89吨、毒资500余万元,抓获毒品违法犯罪嫌疑人500余人。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市级破案能手、禁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们是警察,马上熄火,接受检查。”这一幕是鲁彩云参加禁毒工作第一次抓捕行动情景。
那天,已经走在下班路上的鲁彩云接到任务,要他前往普洱边境一带对一伙毒贩实施抓捕。当晚,他和4名队友驱车从保山赶到了普洱市西盟县,发现嫌疑人藏身在一个小村庄。
6月的中缅边境雾气腾腾,能见度很低,手机信号很弱,侦查工作很难开展。这一侦查组由鲁彩云任组长,为不引起警觉,鲁彩云决定,自己一人进入村子开展侦查,队友在村外接应。最终,他锁定嫌疑车辆,成为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线索。
专案组得到线索,被锁定的犯罪嫌疑人随身携带,极有可能武装贩毒。为了将其抓获,鲁彩云主动请缨,到离犯罪嫌疑人最近的路口设伏,这一蹲守就到了次日19时。入夜后,嫌疑人“出货”了。鲁彩云及时反馈情报后,和队友紧紧驱车尾随。
然而,就在嫌疑车辆到达一个岔道时却突然停车了。停车的地方离专案组预设的伏击地还有约10公里的路程,眼看嫌疑人有可能从岔道驶离。鲁彩云向专案组汇报后,得到了“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可实施抓捕”回复后,和队友一对眼神,齐声喊出“干了”。
随即,鲁彩云一脚油门将车辆开到嫌疑车辆前面,枪指犯罪嫌疑人,大声说道:“我们是警察,马上熄火,接受检查。”
鲁彩云已不记得当时呵斥了多少声,只记得他第一时间拉开车门,将犯罪嫌疑人一把拖拽下车,迅速进行控制。就这样,两名警察抓获了两名涉嫌武装贩毒的犯罪嫌疑人。
此时,鲁彩云的衣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浸透,他和队友当场从嫌疑车辆内查获47公斤。
施甸县是保山的南大门,也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农业县。它位于滇西边陲的怒江东岸,怒江由北向南贯穿施甸境内,沿江线长达数十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把施甸县推到了禁毒斗争的第一线,成为禁毒斗争的主战场、前沿阵地。
2021年11月初,鲁彩云得到线索,一名保山籍男子杨某涉嫌伙同他人,帮助境外毒贩运输毒品到内地。为全力侦破案件,禁毒大队成立专案组,指定鲁彩云作为主办民警负责案件侦破。
年复一年的与毒贩打交道,这名年轻的侦查民警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猎手”。他从容调度一切警务资源,开展耐心细致的“蹲守”。就这样,经过为期8个月的侦查,2022年6月26日,嫌疑人终于要“出货”了。
当日17时,杨某驾车抵达收费站入口就被侦查民警拦截抓获。随后,又将拖运毒品的车辆截停,抓获毒贩李某,当场从车内缴获毒品20块,净重7049.4克,随后专案组民警连续作战,又在杨某住处搜出毒品20块,净重7032.3克。该案共缴获毒品14081.7克。
然而,鲁彩云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战果,他认为这起案件还能继续办下去。果然,在对犯罪嫌疑人讯问后,鲁彩云又获得了一条新线索。他与其他专案组一起多次冒着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前往德宏州边境一线开展侦查。
经过为期3个多月侦查工作,于2022年9月10日再次破获一起贩毒案件,缴获毒品22595克、甲基苯丙胺7925克。
就是这种对待毒品案件锲而不舍的办案态度,让鲁彩云逐渐从一名普通侦查民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成为禁毒大队的骨干精英。
2021年8月,鲁彩云发现,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中,有些群里聚集着大量疑似吸毒人员,他们以虚拟网络身份“打入”群里。长期观察后,他发现,其中两个账号在群内发布贩卖含有国家管制成分的新型毒品“阳光胶囊”的广告。
鲁彩云汇报后,施甸县公安局决定立案侦查,并由鲁彩云负责专案工作。在进一步侦查后,鲁彩云发现,这是一个以“互联网+快递”的方式在网上贩卖毒品的犯罪团伙,一个以福建籍人员吴某、杨某等人员为主干的制贩毒团伙浮出水面。
在大量的工作下,鲁彩云带领专案组成员,初步锁定该团伙涉及17个省(区、市)的吸贩毒人员50余名,并成功摸清该团伙的网络架构。因该案涉及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案件侦查及证据收集难度较大,作为案件主办民警,鲁彩云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熬夜梳理案件线年多的前期侦查,该案被公安部禁毒局确立为部级大案。最终,在公安部、云南省公安厅两级指挥协调下,鲁彩云带领专案组在云南、福建、广东等地集中“收网”,一举抓获幕后组织、指挥、操纵的犯罪嫌疑人14名,查处吸毒人员42名,成功摧毁一个涉及全国17个省(区、市),利用“互联网+物流”渠道,销售贩卖国家管控类精麻药品的贩毒团伙。
案件破获以后,鲁彩云放弃休息时间,历时3个多月,在专案组成员的支持下,先后前往云南昆明、福建、重庆、广西等地开展大量调查取证工作,确保该案依法移送审查起诉。
身为一名禁毒警察,鲁彩云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公安事业。他说:“当我看到一名名毒贩被绳之以法,我很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