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区聚焦新时代,立足新方位,把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凝心聚力,回答好兴党强党的时代答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新的蓝图。
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结合实际,躬身入局、担当作为,扑下身子、狠抓落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方位推动潞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一名员的必修课。全区上下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做在先、走在前,有效激发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促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动基层党组织压茬跟进,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
区委宣讲团深入各乡镇(街道)、各系统、各单位进行宣讲200余次;各级领导干部、百姓宣讲团、志愿者进企业、进校园、下基层、入农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山西透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莱茵衣藻种菌培育完成,标志着山西透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培育技术新突破,成功把这种海藻“资源”在黄土高原上变成源源不断的“新财富”。该项目作为全省重点转型项目之一,2020年2月项目正式签约,到2021年10月25日产品正式下线,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见效仅用18个月,创造了项目建设周期最短的记录。随着我区与湖南骏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直圣丰科技有限公司、耀洁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新兴高科技产业公司等又一批高新尖企业签约,我区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2021年,我区共谋划重点项目120个,前三季度在建110个,其中新兴产业转型项目71个,总投资39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95亿元,目前17个竣工投产。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之年。
2021年,我区粮食种植面积26.37万亩,粮食产量1.19亿公斤,同比增长4.4%,露地蔬菜1.75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面积207.5亩。大葱、旱地西红柿、中药材、高粱、畜禽、酿造等特色产业日益稳固。建设及谋划艾草康养园、“四季葱”孵化示范等项目65个,总投资超过10.5亿元。
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7条22.008公里;完成4个乡镇(街道)8个村的饮水管网改造,改善8427人的饮水条件;清洁取暖完成改造13340户;全区154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党组织和村(居)委换届,148个村(社区)实现“一肩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奖补资金921户、215.75万元,1676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2021年,在全省对117个县区的开办企业10个指标营商环境测评中,我区荣获全省第3、全市第1;全区进入工商登记的3528个生产单位,配备了162名“营商专员”, “营商专员”实现全覆盖……
率先在全省推出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目前已有5个项目享受到分阶段办理红利;积极加入晋冀鲁豫“四省十五县区”跨省通办“朋友圈”和云南政务服务“云上办”,目前已梳理出58项“跨省通办”高频事项清单;结合省、市“证照分离”改革要求,梳理出68个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向乡镇(街道)赋予行政管理权7项,全面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网办深度,全区行政许可事项三级网办深度达到100%,四级网办深度达到80%。建立“一件事一次办”窗口,着力解决群众“来回跑办”的问题。大力精简盖章、审核、备案等繁琐环节,首批推出21项“无证明”事项和54项“零材料”事项清单。
2021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大气力改造居住环境、大手笔完善教育体系、大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大投资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一大批民生实事开花结果,居民生活迈入“幸福新时代”。
总投资1342.39万元,完成15个老旧小区改造,改造面积达9.39万平方米,惠及958户居民。
全区49所(不含乡村小规模教学点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均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有效实施“5+2+1”课后服务。6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乡村教学点)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体系。
“潞城甩饼、汽修服务、老年康养护理、电器仪表、水暖安装”的特色培训有序推进,精心打造潞城“劳务品牌”。截止去年年底,全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建设完成10328人,发放电子培训券16000张,新增各类持证技能人才5000人,取证率达50%,完成脱贫劳动力培训88人,提高了就业质量和从业者收入水平。
位于我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实验室内,在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福柱和他的团队的手中,两年来,一项项高精密加工技术正在转化为生产力。引进人才、尊重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打造创新研发新高地,正在成为全区“省校合作”的新典范。
为了与“老朋友”对接更精准,友谊更长存,2021年9月,我区专门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把课堂设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合作新模式,在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创新“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实习实践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场所”。我区还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9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省校合作”已经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区秉承“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体动手。全区256个点位和建成区内13条主次干道,实现了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
将拆违治乱、市容秩序、户外广告、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用设施、路灯照明、广场公园、渣土管理、烟花爆竹、交通秩序、执法行为、犬只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纳入创建工作精细化管理考核,常态化治理成效显著。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包联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下沉社区一线,用“资源下沉”托起“民生至上”。志愿者们用点点滴滴的小治理,凝聚起城市文明的大气象。
面对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发态势,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突出重点、深入细致开展各项防控工作,确保了全区疫情“零输入、零发生”。
截止2021年年底,累计排查来(返)潞人员16983人,累计核查信息132批次13532条信息,累计检查人员62523人次。与8家规模以上酒店签订了合作协议,储备房间470间;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基本防护物资和消杀物资可满足防控需求。设置规范接种点16个,配备一线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实现应接全接.......全区共设置2个核酸检测点11个核酸采集点,实现了全区医疗机构核酸采集全覆盖,满足了全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需求。
自2021年入秋以来,多次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使我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决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干部群众按照 “严、细、实、快”四字要求,闻汛而动、闻令而行,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乡镇街道严防死守,转移安置坚决彻底,抢修加固确保通畅,完善预案落实责任,积极应对合力抢险,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有效地降低了灾情造成的损失。
截至2021 年12月24日,各乡镇(街道)排查出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倒损房屋农户 1792 户,房屋评估鉴定认定工作和“一户一档”建档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区已开工建设1792户,开工率100%,其中竣工1792户,竣工率100%。全区县、乡、村公路已全部保通。受损护岸6处,已修复三处160米。损坏灌溉设施4处,目前已修复完成。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