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将深度报道与解释性报道、预见性报道等文体划为一类:在我国,深度报道也成为全息报道、全方位报道、解释新闻、大特写、社会纪实。
《新闻学大辞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詹姆士·波普认为,新闻一次就是与深刻联系在一起的。肤浅的不深刻的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
陈作平:“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高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
张志安指出,这些概念都有自己的依据,但比起详细地界定概念,更重要的是对于深度报道特点的把握和在实践中共同对于新闻深度的追求。他引入了美国哈钦斯委员会编写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为深度报道下的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脉络意味着不是单独的事实,而是事实和信息的网络。而脉络又意味着事实置于背景之中。这几句话体现出一种新闻真实、深度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并没有一个特别僵化、特别明晰的边界。它可以渐进,可以不断努力。而真正的意义则意味着我们对事实深入地挖掘,能够不断地逼近真相,同时又避免随意宣称自己已到达了线
非虚构写作是对过往虚构文学内容生产方式的反拨,它不拘泥于体裁形式,借用深度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式去观察、记录,并进行内容创作,题材往往涉及重大历史、现实情景下的个体和群像式命运变迁。叶伟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非虚构写作的定义(狭义):真实+文学+意义
特稿是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呈现新闻的新闻体裁。也就是说,它是非虚构在新闻领域上的具体应用。普利策特稿获奖者约翰·富兰克林在《为故事而写作》中指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它的篇幅相对非虚构写作来说较短,通常在一万字以内,且题材不强调硬度。
深度报道分为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其中,解释性报道与特稿有所重叠,但侧重点不同。在写作题材方面,解释性报道强调硬度、深刻性,旨在展现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及运行中存在的矛盾,而特稿并不具有此类要求。在写作手法方面,深度报道的口吻更加客观、严肃,而特稿更强调文学性及艺术性。
新闻界,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两种最重要的报道形式。西方关于深度报道起源问题的普遍共识是:调查性报道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扒粪运动”,而解释性报道则被称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1902年底,《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3组重要报道——林肯•斯蒂芬斯写的《城市的耻辱》,艾达•塔贝尔写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和雷•斯坦纳德•贝克写的《工作的权利》——标志着美国新闻界揭露丑行报道的开始。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有学者称自《申报》创刊初期起,中国就已经存在深度报道的形式,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则是一次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报道。该作者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题材、报道形式、操作手段和报道性质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在申报时期就已经存在深度报道。此外,还有学者抱有其他观点。深度报道的起源时间在诸多学者进行更深度地研究之后可能向前推进,但就目前而言,主流观点仍认为深度报道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深度报道的“深度”特性将会使其更大程度地受到传媒业外部力量的干扰,同时这种深度性较强的报道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篇幅所限,这篇文章只整理深度报道所受到的来自传媒业外部的社会压力,暂且不去讨论业务人员所面临的专业压力、成本压力等。
➤ 塔奇曼的研究指出,“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浸渍着新闻制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并规范了新闻框架对世界的认识,整体的新闻框架无可避免地会与社会文化情景发生联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指出,这些西方媒体在报道巴黎骚乱和更早前的美国洛杉矶黑人骚乱事件时,并没有用“”的字眼,但在对西藏的报道之初就先入为主地使用了“”一词。与之相对应的是,前面两起事件中他们形容行凶者时用的是“暴徒”,而在西藏问题时则回避了这个词,而是称为“藏民”或“和平示威者”。
这些媒体抑或由于意识形态的隔膜,不加辨别地摘取相关的暴力新闻图片进行随意解读抑或为了迎合部分西方舆论中对西藏问题的误读而进行有意的引导。无论怎样,西方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是西方媒体在此事件中出现歪曲报道的根本原因,在这一强大的因素面前,西方媒体一贯奉行的新闻专业主义被悬置,客观原则和平衡原则也被抛诸脑后。而同样,在报道一些不同于我国社会主导意识的西方事件时,我国媒体也会进行一些有意识无意识的歪曲。
➤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危机事件新闻报道是政府宣传管制的重点,因为这些报道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深度报道则是政府宣传管制的敏感区,因为深度报道涉及到的范围和影响面会更广泛、更强大。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经常会遇到被“毙掉”稿子的情况,多半的原因是由于“上面的规定”而导致新闻报道夭折。
➤ 政府为新闻行业建立了主导框架,并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在主导框架内“成名”;建立各种专业奖励,阐释和强化主导框架;提拔新闻从业人员为宣传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的主管等等。这使得政治体制内的控制不但令新闻从业人员无法回避,而且还能逐渐建立起新闻从业人员的内化服从,形成一种服务于宣传体制的自觉态度。
新闻媒体依靠商业集团投放广告的赢利,维持着组织内部的经济运转同时大企业和大广告商通过向媒体投放广告的手段,参与了控制媒体的行为。这种情况在西方新闻界十分普遍,因为媒体的私营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告商成为媒体的衣食来源,尽管新闻媒体大多采取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分离的制度,然而广告商的经济压力仍会不时地浸渍到新闻生产领域。
➤ “浅阅读”的出现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的。随着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形式和数量急剧膨胀,媒体提供的信息量也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人们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要有效地处理这样的海量信息,对媒体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进行“深阅读”是不可能的,人们的阅读时间和精力有限,必然会选择浅尝辄止但涉及面极广的“浅阅读”。
“浅阅读”在满足人们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浅阅读使人们丧失了深入思考和想象力再造的能力。在印刷文字的阅读里,人们能够寻找到一种内在的章法和逻辑,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循序渐进地展示出一个完整世界。而浅阅读则把这个完整世界肢解成“碎片”,人们不再有兴趣思考其内在的意义和背后的逻辑,想象力的空间更是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挤占。
➤ 在“浅阅读”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者的流失。如果从视觉文化理论理解文字和电视图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我们可以用“静观”和“震惊”来描绘两种传播方式对受众的要求。文字是静观式的,它“指的是一种沉思默想或凝视状态。静观式的视觉方式带有理性特征,主体与对象保持着某种距离,而主体本身也处在一种平静的、沉思的状态”,而电视图像则带给人们“即刻的短暂的动感状态,就像子弹瞬间射穿的效果”。
❶ 首先,在目前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之前,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原创性是无可替代的。尽管网络媒体拥有大量由网友自行采集和发布的原创性消息,但是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看,非职业性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发布的消息,没有经过专业的把关过程,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无从考证。相对而言,专业人员则能够用专业的采编手段和职业精神保证深度报道的原创性。
❸ 第三,权威性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制胜的力量所在。目前,新媒体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权威性不高,不仅容易成为谣言、假新闻和小道消息滋生和传播的土壤,而且即使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远不及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在公众心中培养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在面向非娱乐为目的的受众时,深度报道的价值便会展现出来。
新井直之认为:“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
有学者认为,西方纸媒已经进入“解说报纸”的时代。直接的表现是,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美国几家主流报纸的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等,解释性报道一般也都占据报纸50%左右的版面。或许可以认为,深度报道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新闻报道方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
而在数字媒介中,深度报道获得信源的方式更加简便,结合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深度报道所呈现出信息将更加全面、立体。尽管目前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机制仍未完全成熟,但已经有如腾讯的“棱镜”和“探针”、网易的“路标”、新浪的“新知”持续不断地制作出出质量优秀的深度报道,而财新网、南方周末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也在原有的深度报道团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特点进行调整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