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印度政府再次挥舞起“国家安全”的大旗,对外发出了一记看似响亮却底气不足的动作。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中国《环球时报》与土耳其广播公司TRT World的社交媒体账号,已在印度被全面屏蔽。印度方面声称,这些媒体在印巴冲突报道中“传播了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并指责它们“严重缺乏新闻责任感”。
在此之前,印度驻华大使馆就曾私下向中方施压,要求中方约束本国媒体,理由是相关报道“未能核实信息来源”,对印度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交涉,但背后的焦灼与愤怒,却早已不加掩饰地指向一个更难以启齿的事实——印度空军在本轮印巴冲突中遭遇了重大军事挫折。
引发这场外交风波的导火索,是中国与土耳其媒体对印巴冲突的一则重点报道:印度空军多架阵风战斗机被巴基斯坦击落的事件。
这一消息最早并非由中土媒体爆出,而是源自印度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实拍视频与图像——其中一段阵风战机残骸燃烧的画面在X平台疯传,随后被全球主流媒体广泛引用。美国CNN对相关战果进行了头条报道,彭博社与路透社紧随其后,而巴基斯坦方面则进一步公布了包括击落确认影像、飞行员通讯录音、弹道路径图在内的“铁证”。
面对如山铁证,印度政府却未能提供哪怕一张“完整”的阵风战机照片来反驳。既不出示编队现状、也不召开任何新闻发布会。于是,沉默成了默认,而封口成了对外唯一回应。
在军事战果遭遇重创、国际舆论持续发酵的情况下,印度政府采取了两个动作:一是外交层面对中国与土耳其施压,要求“控制媒体”;二是在国内迅速切换叙事频道,高调宣布“朱砂行动”取得全面胜利,并从5月13日开始举行为期十天的全国性庆祝活动。
如此“丧事喜办”的操作,并未能掩盖住印度空军的失败,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其“信息封锁策略”的质疑。印度的庆祝场景与其在战场上的真实表现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正如TRT在回应中所指出:“新闻不是粉饰太平的工具,更不是为政治表演服务的布景板。”
此番行动,非但未能令印度政府“挽回面子”,反而令其在国际舞台上暴露出对媒体监督的过敏反应与对信息控制的高度依赖。简而言之,是印度先败于空战,继而败于叙事战,再败于自己构建的幻象。
从军事角度看,一场失败可能只是一次战略误判;但从外交与舆论角度看,对媒体的打压往往意味着更深层的政治不安。
当中国与土耳其媒体报道印度战机被击落后,印度的第一反应不是公开回应,也不是澄清事实,而是直接拔掉舆论的“电源”。这种做法更像是以新闻自由之名行信息封锁之实,企图让“看不见”就等于“没发生”。
这也解释了为何印度政府并未向CNN或彭博社发出抗议——因为这些报道是“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而对中国与土耳其的封禁,则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借此向国内展示其对“外部敌意”的强硬立场。
但这一姿态终归是内耗式的。它既无法消除媒体报道的影响,更无法掩盖军事实力的落差。最终让人记住的,不是封禁本身,而是一个国家因媒体报道而焦虑不安的样子。
在信息传播速度远超战机音爆的时代,试图以屏蔽手段掩盖战争真相,无异于用手捂天。印度空军在这轮冲突中究竟损失几架阵风战机,终会有完整数据流出;而印度政府对待舆论自由的态度,亦已不言自明。
从战场到舆论场,真正让印度难堪的,不是被媒体“抹黑”,而是自己无法面对事实的脆弱。正如巴基斯坦军方的一句回应所言:“飞机被击落可以修复,真相被掩盖则是永久的溃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