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而这背后的主要责任人竟然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他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做出了一项关键的军事决策,结果却把自己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遭到了多国的联合谴责。曾经的坚定盟友美国这次也表现得态度暧昧,似乎开始试图与他划清界限。
那么,内塔尼亚胡究竟做了什么?为何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让昔日的盟友之间出现了裂痕?这一切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6月13日。尽管遭到各方劝阻,他依旧坚持己见,决定对伊朗采取名为“狮子之力”的军事行动。内塔尼亚胡批准动用以色列空军60架战机,对伊朗纳坦兹和福尔多两处关键发起突袭。他坚信,只要摧毁伊朗的,便能彻底瓦解伊朗对以色列的威胁,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提升国内的支持率。
然而,内塔尼亚胡低估了伊朗的反击能力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伊朗迅速作出回应,展开反击行动。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伊朗动用了此前从未亮相的高超音速导弹,成功突破了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铁穹”防御系统,狠狠地击碎了以色列的防御信心。同时,伊朗启动了名为“线”的军事行动,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枚“泥石”导弹,直接瞄准以色列的空军基地,誓言为被毁的复仇,也让以色列深刻体认到自身的实力局限。
这场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内塔尼亚胡原本只是想通过这次行动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摆脱法律制裁的威胁,却未曾料到事情会发展得如此失控。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油价迅速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飙升12%,突破95美元大关,石油价格的攀升也推高了部分商品价格,全球经济震荡加剧,普通民众纷纷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压力。
更为复杂的是,也门胡塞武装的介入使局势进一步恶化。7月1日,胡塞武装向以色列一机场发射了一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并派遣多架无人机对以色列其他战略要地发动攻击。以色列北部工业区经历多轮导弹袭击后陷入瘫痪,而战略要地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对于高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能源危机。同时,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受冲击,多家制造商面临芯片短缺,汽车制造商被迫暂停生产线,制造业链条岌岌可危。
面对这场由内塔尼亚胡引发的中东危机,白宫的回应却显得异常冷淡,仅以“正在关注局势”敷衍了事,暗示让以色列自行承担后果。美国的态度变化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揣测,许多国家认为美国正在有意与以色列保持距离,不再像过去那样坚定支持。
伊朗也意识到美国不会插手干预,因而加速的修复,并与俄罗斯加强了军事合作。同时,阿拉伯国家纷纷抓住时机,主动与伊朗推动和解进程,试图调整区域局势。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对这场冲突持坚决立场。中国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袭击行为,认为其严重侵犯了伊朗的主权,呼吁双方展开对话,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纷争,避免进一步激化全球局势。俄罗斯则以更强硬的措辞指出,以色列的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且带有明显挑衅性质,警告这可能导致核灾难的发生,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
而内塔尼亚胡本人则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法律危机之中。自2020年开始的贪腐审判因加沙冲突多次延期,直到2025年6月3日才进入质证阶段。若三项罪名成立,他将面临长达13年的监禁,罪名包括受贿罪(涉及豪华雪茄和香槟收受)、欺诈罪(与媒体交换利益)、背信罪(为新闻网站提供监管优惠)。尽管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施压以色列法院要求停止审判,但法院坚决拒绝,表示司法程序将继续推进。
在国内,内塔尼亚胡原本希望通过司法改革为自己脱罪,却遭到了总理的坚决反对。民众对其贪腐案件愈加愤怒,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呼吁他辞职。曾经支持他的政党内部也出现动摇,支持率大幅下降。在国际舞台上,他更是陷入了众矢之的的境地。国际刑事法院已向他发出传票,警告他一旦出国即会以战争罪名遭到逮捕。多个国家表态,一旦他踏入国境,将立刻将其拘捕。
内塔尼亚胡本打算借助这次军事行动转移国内对他的法律压力,让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中东局势上,然而事与愿违,这反而让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场危机不仅让以色列陷入多重困境,也彻底改变了国际格局。从国内冲突升级到全球能源动荡,这一军事决策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