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毛主席交代给谢静宜一个任务,让她到江西中办“五七”干校一趟,同李讷谈一谈。毛主席对谢静宜说:“你告诉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也是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孩子,但毛主席对她的严格,并不比其他兄弟姐妹少。
在李讷的一生中,最崇拜的莫过于父亲,父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爱好和习惯,都是她人生的动力。
或许是因为她待在父亲身边时间最长,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她在做事之前,都要反复回忆父亲对她的教导。
上学期间,她明明有许多专业可以选择,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独独偏爱历史。她的房间里面全都是书,无论什么时间,她都是捧着一本书在读;她也不像同龄女生一样爱打扮,全身朴素得难找出一处鲜艳的颜色。
大学毕业后,李讷立志要成为父亲的好帮手,她进入解放军报社磨砺自己,并让父亲给自己取名叫“肖力”。
但毛主席显然对女儿的要求更高,他坚持让女儿到基层劳动,还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办报啊!”
不过,父亲始终是爱孩子的,他虽然以强硬的态度让女儿吃苦,但心里却十分挂心。于是,他派了秘书谢静宜帮自己看望女儿。
谢静宜临走前,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让她带给李讷,信中写道:“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写完后,毛主席将信塞到了信封中。护士长吴旭君正要封上,毛主席摆了一下手说:“不,不封,就这样敞着。”意思是让李讷知道这是他对谢静宜的委托。
李讷果然明白了不封信封的意思,对谢静宜说:“你是我爸爸派来的钦差大臣啊!”
李讷从小体弱多病,谢静宜走后没多久,她便生了病。于是,谢静宜再次被派往江西探望。
谢静宜到达时,李讷正在同农民在地里一起砍甘蔗。她原本白皙的皮肤在经过几个月的磨炼已经变得黝,瘦弱的身体在庞大的甘蔗林中愈发显得娇小。
这样的场景给谢静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有些替李讷委屈,明明是毛主席的女儿,竟然还要受苦。
因此,在她回到北京之后就为李讷“求情”:“就让李讷回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吧!”
毛主席却说:“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她没什么大病,以前在家时也常常发烧,没什么要紧的。”
这次去江西,谢静宜曾经问李讷:“李子,年岁不小了,对婚姻考虑过没有?”李讷摇摇头,她对此事并不着急,不过想听听父亲的意见。
回京后谢静宜也向毛主席说了此事,毛主席说:“讷娃的婚姻我不管,由她自己决定好了。是工人也行,农民也行,比她大也行,比她小也行,只要他们自己同意就可以了。”
毛主席对女儿婚姻没有要求,这给了李讷许多勇气。在“五七”干校劳动时,她认识了一位年轻人,并决定结婚。
这对毛家来说,绝对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毛主席的反应很平淡,只在结婚报告上写了两个字:“同意!”
李讷的结婚申请在递上去不多久就批了下来,在“五七”干校同事们的祝福下,李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可惜毛主席没能到场,但也派人送了结婚礼物。
李讷在婚后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效芝,这个孩子成为了她之后人生中唯一的动力,因为她最爱的父亲在1976年与世长辞了。
由于和丈夫性格不合,李讷在生下儿子后便离了婚。她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了十多年,命运的坎坷让她吃尽了苦头,磨平了昔日的棱角,她从身至心变得和普通人一样。
毛主席表面严厉,却是一位慈父,看到女儿受苦他也会心疼,于是他给家中每一位亲人都送去8000元生活费,以此作为对女儿的关爱。
毛主席去世后,李讷将后半生的所有精力几乎都在儿子身上。她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不宠惯,但又十分尊重孩子,不粗暴管教和干涉,就像当初父亲对她的教育一样。
1988年,王效芝初中毕业。在面临升学的问题上,李讷想让儿子继续读高中,然后考大学。但王效芝执意上职业高中,李讷没有反对。
在选择职业高中时,王效芝又选择了北京旅游外事服务学校,李讷问:“毕业以后当服务员你不后悔吧?”王效芝信心满满地回答:“不后悔!”于是,李讷也没有干涉。有人问李讷不会担心儿子的前途会被耽误吗?李讷说:“这是他自己选的。”
最后,王效芝以485分的成绩考取了北京旅游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入学后,他品学兼优,被评为北京市的“优秀团员”。李讷忠告儿子,要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做事。
1991年,王效芝毕业后被分到了北京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每天三班倒,没有节假日,非常劳累。但王效芝充满热情,从不迟到早退,真正热爱这个行业。
“学无止境”李讷这样教育儿子。她为了让儿子学好外语,步行到书店为孩子买教材、录音磁带。
也许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缘故,李讷一直惦记着孩子能够参加成人教育,获得高等学历。王效芝也逐渐发现学历很重要,便向母亲提出重新到大学学习。
后来,李讷把孩子送到了一家私立学校,在入学困难的问题上,她从来没有麻烦过组织。
晚年的李讷越来越像毛主席。她不喜张扬、恋旧,装束和举止都让人感觉像是五六十年代的人。
由于早年经历太多苦难,晚年的李讷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在家休息。除了每天看看书,还坚持阅读报纸和收看新闻,以此了解国内外大事。
说起书籍,李讷家里没什么摆设,却拥有相当多的书,两个书架都被塞得满满的,床上、床下都是一摞一摞的线装书。这些书除了一部分是李讷自己的,大部分都是组织上退给她的。
在北京,李讷还有一位亲人,就是姐姐李敏。每逢毛主席的诞辰日和祭日,姐妹俩会碰到一起,她们平常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时常见面,但也保持联系。
当李敏生病时,李讷会打电话安慰姐姐,也会登门亲自看望。李讷曾多次夸赞自己的姐姐,说:“李敏姐姐有本事,又耐心,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培养得很有出息。”
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结婚,许多领导同志都对她表示了关心。她的事情一经传播,许多普通群众都牵挂着她,有时给她写问候信,有时给她寄钱寄物。
有一年,一位山东枣庄的工人通过毛主席纪念堂给李讷寄了3000元,李讷收到后又全部退了回去,她说:“人们对我的情意我领了,但钱我不能要,人家的钱也来得不容易。”
李讷不收群众的钱,却多次参加捐募活动。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她捐赠了300元;1991年,江苏发生水灾,她捐了200元等等。
李讷虽然领袖后代,但一直靠着工资生活,和普通百姓一样,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