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线形成氨基酸?扁盘动物分类、螽斯发声的演化、摩洛哥新的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反鸟类的头骨可动性、甲龙使用尾锤进行种内争斗?非鸟恐龙的灭绝与生态位的关系、兽脚类恐龙牙齿微观磨损与食性、早期恐龙的食性、蜥脚型类恐龙与全球气候、棘龙不具有潜水能力?200万年前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丹尼索瓦人对巴布亚人免疫力的影响、人类双足行走能力起源自树上?
2.伽马射线可能促使陨石上形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石氨基酸(伽马射线-陨石-氨基酸形成)
3.有机质壁微体化石自动测量和定量分析的新工具(化石测量-工具-有机质壁微体化石)
4.化石有孔虫分类机器人有助于快速研究现代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孔虫-分析系统-环境)
6.合欢属植物化石指示了季风气候在中南半岛的建立(越南-晚中新世-合欢属-季风气候)
7.西藏新生代植物近十年来的重要发现、认识及其意义(中国西藏-新生代-植物化石)
1.石板滩生物群发现新的恰尼虫化石(中国湖北-5.5-5.43亿年-恰尼虫)
2.分子生物学揭示扁盘动物门内部纲目科级别的分类体系(扁盘动物门-系统发育)
3.三叠纪的螽斯化石揭示中生代声学景观的演化(螽斯科-2.4亿年至今-鸣叫)
4.多米尼加发现了新的姬蜚蠊科蟑螂物种化石(多米尼亚-2500万年-蜚蠊目)
5.摩洛哥发现了两种来自4.55亿年前的海洋蠕虫化石(摩洛哥-4.55亿年-鳃曳动物)
6.摩洛哥发现了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新点,保存有巨型节肢动物化石(摩洛哥-4.7亿年-特异埋藏化石库)
1.爱尔兰晚石炭世的脊椎动物化石与煤炭融为一体是因为变质作用(爱尔兰-3.03亿年-四足动物-变质作用-埋藏学)
2.银鲛胚胎3D成像揭示骨盆骨骼的个体发育以及软骨鱼类腹鳍的演化(银鲛-腹鳍-个体发育)
3.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全球-1000万年至今-鲳属)
4.英格兰发现了的晚侏罗世体长达1米的大型腔棘鱼头骨化石(英国-1.55亿年-腔棘鱼类)
1.反鸟类头骨的镶嵌演化与鸟类头骨可动性的演化(中国辽宁-1.2亿年-反鸟类-头骨可动性)
2.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的西藏第一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足迹(中国西藏-中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
3.阿根廷发现新的坎帕期小型结节龙科甲龙新物种化石(阿根廷-7500-7000万年-结节龙科)
4.主龙型类化石表明在二叠纪末期主龙型类已经能够半直立行走(中国新疆-2.52亿年-主龙型类)
5.祖鲁龙尾部尖刺愈合化石表明祖鲁龙可能会使用尾巴进行种内争斗(美国蒙大拿州-7500万年-7500万年)
6.白垩纪末大灭绝中非鸟恐龙的灭绝与它们生态位上的僵化有关(北美洲-白垩纪末大灭绝-恐龙-生态位)
8.对兽脚类恐龙和其他肉食性恐龙牙齿的微观磨损分析揭示了它们的饮食习惯(兽脚类恐龙-牙齿磨损-食性)
9.巴西发现了新的白垩纪末期的泰坦巨龙物种(巴西-7000-6600万年-泰坦巨龙类)
10.早期恐龙的食性多样性可能是恐龙崛起的关键因素(恐龙-早期演化-食性)
11.气候变化可能促进了蜥脚型类恐龙的全球化和繁盛(全球-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
1.内耳迷路为化石反刍类高阶元分类提供重要证据(反刍类-3500万年至今-内耳迷路)
2.晚中新世北美大型剑齿虎的研究揭示近缘物种间支系更替的一般规律(亚洲、北美洲-晚中新世-剑齿虎类(包括猎猫科和猫科))
3.最古老的DNA揭示200万年前格陵兰岛的生态面貌(格陵兰岛-200万年-生态系统)
4.剑齿虎类下颌的有限元研究表明了不同剑齿虎类群咬合功能上的不同和趋同(剑齿虎类-有限元分析-咬合功能)
5.甘肃兰州盆地发现大量中小型剑齿虎类揭示后猫类动物的系统演化(中国甘肃-中新世末期-后猫类)
6.澳大利亚发现了新的巨型袋熊新物种完整头骨化石(澳大利亚-8万年-袋熊科)
7.兽类哺乳动物可能起源自冈瓦纳大陆(冈瓦纳大陆-1.8亿年-兽类哺乳动物)
8.中欧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与森林的扩张有关(中欧-6万年至今-大型哺乳动物)
1.西班牙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可能代表了欧洲的早期现代人而不是尼安德特人(西班牙-6.6-4.5万年-现代人)
2.现代巴布亚人的免疫系统由古代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渗入塑造(巴布亚人-丹尼索瓦人-免疫系统)
3.泥河湾盆地内110万年前岑家湾遗址最新研究揭示其埋藏特点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国泥河湾盆地-110万年-石器)
4.对现代黑猩猩的研究表明人类双足行走的能力可能是在树上获得的(黑猩猩-人类-双足行走)
5.微小的石器薄片展现了30万年前人们如何使用工具(德国-30万年-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石器)
1.德干火山活动可能是华南白垩纪末期非鸟类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国广东-6660-6550万年-白垩纪末大灭绝-德干火山活动)
2.新元古代成冰纪含铁建造的成因机制取得新进展(中国南方-成冰纪-含铁建造)
3.华北板块早寒武世膏盐沉积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北方-寒武纪早期-蒸发岩)
4.新的生物古高度计指示: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青藏高原东北部-1100-700万年-孢粉-海拔)
5.早三叠世硅质岩沉积空缺的时间限定及其成因探讨(全球-早三叠世-硅质岩)
6.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宽球藻目蓝细菌大爆发并催化碳酸盐沉淀和白云岩化作用(中国南方-二叠纪末大灭绝-宽球藻-白云岩化)
7.南华系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中国南方-成冰纪-黑色页岩)
生命之树上出现了新的分支它由那些将猎物啃死的原生生物捕食者组成。这些微生物捕食者分为两类,其中一种被研究人员称为“nibblerids”,因为它们用牙齿状的结构从猎物身上咬下大块。另一组,nebulids,把猎物整个吃掉。新研究它们都包含在了生命树上一个新的古老分支,名为“Provora”。
FossilMorph:化石自动测量和定量分析的新工具----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4.化石有孔虫分类机器人有助于快速研究现代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12月12日)
合欢属植物化石指示了季风气候在中南半岛的建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版纳植物园发表青藏高原近十年来的古植物进展评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亿年前的交响乐:螽斯化石揭示中生代声学景观的演化----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螽斯化石揭示2.4亿年前蝈蝈已经能发出多种不同频率的鸣声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6.摩洛哥发现了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新点,保存有巨型节肢动物化石(12月13日)
摩洛哥泰舒特遗址发现的化石表明:巨型节肢动物在4.7亿年前统治着海洋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1.爱尔兰晚石炭世的脊椎动物化石与煤炭融为一体是因为变质作用(12月7日)
2.银鲛胚胎3D成像揭示骨盆骨骼的个体发育以及软骨鱼类腹鳍的演化(12月12日)
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鲨鱼和银鲛等鱼类的腹鳍是如何从4.1亿年前化石记录中的突然出现进化而来的。研究小组使用CT扫描和3D建模来研究鱼类胚胎中腹鳍的生长,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鳍的骨架是如何在演化史上发生变化的。这项研究展示了现代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演化过程。新闻图片。
4.英格兰发现了的晚侏罗世体长达1米的大型腔棘鱼头骨化石(10月24日)
1.2亿年前的反鸟类头骨与恐龙类似今鸟类逃过生物大灭绝,或与头骨结构有关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发现的西藏第一枚侏罗纪兽脚类恐龙足迹被正式命名为阿涅塘跷脚龙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4.主龙型类化石表明在二叠纪末期主龙型类已经能够半直立行走(12月5日)
2.52亿年前高昌醒龙化石揭秘主龙类何时由爬行变为直立行走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主龙型类研究新进展:主龙型类在二叠纪已经能够半直立行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5.祖鲁龙尾部尖刺愈合化石表明祖鲁龙可能会使用尾巴进行种内争斗(12月7日)
恐龙如何使用标志性尾巴棒的新证据。这具祖鲁甲龙的化石非常罕见,它的侧翼有尖刺,这些尖刺是在它活着的时候折断并重新愈合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另一只祖鲁甲龙巨大的尾巴棒撞击造成的。这表明甲龙有复杂的行为,可能是为了争夺社会和领土的主导地位,甚至是为了配偶而进行“发情”。文章图片。
6.白垩纪末大灭绝中非鸟恐龙的灭绝与它们生态位上的僵化有关(12月7日)
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建模研究论文认为,拥有长颈长尾的植食性恐龙——梁龙科恐龙(梁龙)或许能移动尾部当作粗鞭来使用,速度高达33米每秒(超过100公里每小时)。该发现与一项过去的研究相矛盾,过去研究曾提出一种假设的梁龙尾端结构,类似于鞭尾的毛簇,移速能超过音速(340米每秒),并造成小型超音爆。
大型食草恐龙梁龙可能能够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移动其尾巴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8.对兽脚类恐龙和其他肉食性恐龙牙齿的微观磨损分析揭示了它们的饮食习惯(12月9日)
《科学·进展》:新研究揭示最古老的恐龙食谱 很多食草恐龙的祖先其实是杂食类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素食”恐龙的祖先其实喜欢吃肉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化石反刍类系统发育的革命--内耳迷路为高阶元分类提供重要证据----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晚中新世北美大型剑齿虎的研究揭示近缘物种间支系更替的一般规律(12月6日)
晚中新世北美大型剑齿虎的研究揭示近缘物种间支系更替的一般规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DNA重现了古代生态系统的样貌:一片生长着杨树、桦树和崖柏以及各种北极和北方灌木、草本植物的开阔北方林。DNA记录证实了野兔的存在,来自遗址的线粒体DNA还揭示了其他动物存在的痕迹,包括乳齿象、驯鹿、啮齿动物和雁类。他们还恢复了海洋生物的古DNA,这些古DNA提示曾存在一个大西洋鲎种群。
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多年生水稻入选,生命科学占比过半多发性硬化症EB病毒DNARSV黑死病基因组疫苗蛋白-健康界
科技前沿 迄今最古老DNA隐藏200万年前“快照”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自然》封面研究发现最古老的 DNA 记录,如何看待这一发现?有哪些意义?
4.剑齿虎类下颌的有限元研究表明了不同剑齿虎类群咬合功能上的不同和趋同(12月7日)
最近一项研究测试了剑齿虎类的咬合效率。通过使用高精度3D扫描和模拟方法,该团队刚刚揭示了这些动物是如何在牙齿令人印象深刻的长度下咬合的。研究对巴博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科)、刃齿虎(猫科剑齿虎亚科)和虎的下颌在不同角度(30°、60°、90°)下所承受的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文章图片。
5.甘肃兰州盆地发现大量中小型剑齿虎类揭示后猫类动物的系统演化(12月8日)
甘肃兰州盆地发现大量中小型剑齿虎类揭示后猫类动物的系统演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西班牙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可能代表了欧洲的早期现代人而不是尼安德特人(12月6日)
泥河湾盆地内110万年前岑家湾遗址最新研究揭示其埋藏特点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4.对现代黑猩猩的研究表明人类双足行走的能力可能是在树上获得的(12月14日)
《科学进展》杂志:新研究认为早期人类用两条腿直立行走可能是在树上进化出来的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1.德干火山活动可能是华南白垩纪末期非鸟类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12月5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万斌副研究员指导硕士研究生郑文涛,与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合作,系统总结了华北板块寒武纪早期膏盐沉积的地理分布范围及地层赋存特征,并探讨其对应的事件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专业期刊《亚洲地质》。
Science:新的生物古高度计指示: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青藏高原研究所
6.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宽球藻目蓝细菌大爆发并催化碳酸盐沉淀和白云岩化作用(12月14日)
GRL: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宽球藻目蓝细菌大爆发并催化碳酸盐沉淀和白云岩化作用
沈卫兵,朱祥坤等-PR:华南南华系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形成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