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30日电(蒋鲤)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美国仅纽约市就发生十余起枪击事件,多人中枪身亡。民众反对持枪呼声高涨,但暴力依然愈演愈烈,“血腥周末”频频上演,拜登政府6月底签署控枪法案难阻“子弹上膛”。
6月下旬,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管制法案,尽管美国媒体及政客渲染该法案是“几十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总统拜登更表示新法案将帮助“挽救生命”,但实际上,该法案并未如其所愿遏制暴力,也未能回应民众最关切的诉求。
来自美国“暴力档案”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新法生效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各类涉枪暴力事件仍频繁发生。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八月已经报告了超60起大规模枪击案。
其实,结果不难预料。所谓的“控枪法案”在共和党阻挠下内容大幅缩水,未能禁售大容量弹夹的攻击性武器,也没能将购枪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
这种隔靴搔痒式的立法未能触及根本,无法产生实际效果。相反,它更像是美国政客为了平息民怨而做出的一种敷衍的姿态。而对于拜登而言,这一法案将助力提升中期选举的支持率,管制方面的胜利将作为对其选民的宣传要素。
另一方面,与控枪法案相比,保护持枪的法案反倒在美国层出不穷。6月23日,美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纽约州限制携枪的法律,限制州和地方政府监管的能力。8月2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控枪派”再受挫,一名联邦法官裁定得州禁止18至20岁平民在公共场合携带手枪的法律条文违反宪法,应予废止。
根据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轻武器调查》研究报告,2017年美国人口为3.26亿,但民间拥有的数量达到3.93亿支,社会严重过剩。
在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一个不痛不痒的控枪法案未免有些无力。更何况,在暴力的背后,是利益集团与政客的密切联系,是明显的党派对立,更是极端主义、种族主义等社会危机的爆发。
若想解决猖獗的暴力问题,就必须从根源上拔除这一顽疾,凝聚共识,着力消除社会顽疾,而不是“枪口对外”,依旧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干涉他国。否则,美国人民只会日复一日深陷暴力的恐惧之中,而暴力则迫使人们购买更多的,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只会让每一个普通人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