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重大研究课题“广东省千万吨级海上规模化CCS或CCUS集群前期规划研究项目”正式委托中国能建广东院承担,该课题将重点研究大规模、全链条的海上CCS/CCUS技术发展模式,制定符合广东省实际的集群发展规划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加快促进广东省CCS/CCUS先进技术布局,切实发挥CCS/CCUS技术创新与工程示范引领优势,带动CCS/CCUS产业链在广东省聚集发展壮大,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千万吨级海上规模化CCS或CCUS集群前期规划研究工作。
CCUS技术对实现中国的减排目标显得异常重要,此次实现了从“百万吨项目”向“千万吨集群”的跨越,标志着我国CCS/CCUS技术综合研究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2023年以来,云南久旱少雨,多地达重旱至特旱。5月的降水也并未根本扭转局面。云南当地判断:降水过程对旱情缓解有限,至6月初全省大部地区无有效降雨,局地旱情仍将持续和发展,对农业种植、电力保供有较大影响。
受旱情影响,云南电力供应形势严峻。今年4月,云南省降雨量仅16.9毫米,同比下降71%;同期发电量则为215.9亿千瓦时,同比降幅亦达到19.65%。
在“西电东送”工程中,云南、广东分别是南方电网体系中最大的送电方和用电方。天风证券援引数据显示,在广东省电力供给结构中,2022年云南送广东电量为1221亿千瓦时,占广东省外受电量的68.92%,占广东发受电量总和的16.03%。6至8月,广东即将迎来用电量季节性高峰,云南的缺电可能加剧用电难题。
包括干旱、洪灾在内的极端天气,正在以一种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入侵人们的生活。这样的气候危机下,实现碳中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迫在眉睫。
5月27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中科院江桂斌院士亲临指导,国科大张元勋院长、航天科工207所徐文斌副主任(电子科大荷福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科技大学智能传感中心主任龚爱萍等专家分别从各自领域阐述城市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及监测评估方案。
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自下而上”污碳排放清单融合编制和“自上而下”污碳排放通量反演分别获取工业园区和城市污碳排放清单,为示范城市提供底层数据。通过污碳优化协同控制策略与评估机制方法研究,支撑示范城市污碳减排路径设计与效果评估,形成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清单反演和协同减排方法体系,以及城市污碳协同控制效果和绩效评估技术体系。
此项目研究成果可助力解决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各国普遍关注的“减碳降污协同增效”相关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推动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我国政府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有关双碳方面的科研成果,代表国家层面特别重视双碳这一战略的实施进程。双碳定量监测技术的提升,意味着我国离碳中和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5月29日,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吸引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京东物流应邀亮相,搭建了5G碳中和智能物流园区沙盘,展示了行业首个5G碳中和智能物流园区解决方案,这也是京东物流近年来在智能物流园区领域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
5G碳中和智能物流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和低碳减排也有着重要意义。交通和物流运输行业作为仅次于能源和工业的第三大排放源,其减碳路径关系着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双碳目标的实现。物流园区作为供应链核心节点,不仅作业频繁、投入巨大,而且几乎涵盖了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包装材料等供应链全链路的排放源场景,是物流行业的“成本中心”和“排放中心”。基于5G一张网和碳管理一张网,京东物流5G碳中和智能物流园区不仅能够通过能源结构升级、设施集聚共享、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预计每年为园区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量,还能够实现物流全链条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达成园区总体能效提升15%-20%,推动物流园区的高效与绿色可持续化发展。
国内龙头企业在国家双碳政策趋势下率先交出自己的答卷,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提供案例,树立标杆。为推动双碳政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月25日,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成功实现全部四台机组满负荷发电并网及25%甩负荷调试,机组满发超700MW。四台机组联调满负荷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该项目已全面进入竣工移交阶段。
该水电站位于尼日利亚尼日尔州宗格鲁镇卡杜纳河上,共布置4台额定容量175兆瓦的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00MW,是尼日利亚在建的最大规模水电站,全部4台机组年平均发电量可高达26.4亿千瓦时。
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的成功实现,意味着世界清洁能源储备量会有大幅增加,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