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汉、重庆、成都党报联动采访代表委员,热议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密集落子长江经济带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报告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第十,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当前,上海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为牵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得以不断改革突破,持续释放出创新主体的活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重要进展,上海正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认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首先是建成适宜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新体系,其中要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拉动经济增长,达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充满信心,“上海是创新资源的汇聚区,应牢牢把握住长期积累的科技和产业基础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认为,建设科创中心,成渝、武汉、上海应把握并立足各自区位优势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桥下江水流动,两江四岸的江城武汉风景如画。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航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的主动脉。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地,为我国构建科技创新“钻石形”的空间地理布局顶起“龙腰”。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武汉需有更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黎东辉建议,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加快建设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与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与顶尖科研机构,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湖北(武汉)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湖北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武汉有基础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他建议,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在新能源等战略性技术储备、关键性技术应对、协同性技术转化方面加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开展地热、锂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攻关,提升长江经济带协同科技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领建议,武汉应综合考虑地理区位、现实基础、资源潜力,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统筹谋划未来产业,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应用场景,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初春三月,在重庆市江北嘴江滩公园漫步,目之所及皆为青翠,欢声笑语充盈在江边。很难想象,过去的几十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消落带。
“重庆山高江阔,潮起潮落,在重庆多个地区形成了三峡库区特有的消落带,原本岸边的植物无法生存,拦截和过滤等功能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还可能造成一些次生灾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自研究院成立以来,我们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在各个区县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问题。值得高兴的是,前几年终于总结出了一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总体生态修复原则,为消落带治理总结出了重庆经验。”
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史浩飞展示他带领的团队制备的石墨烯光电器件。(资料图)新华社发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川渝的战略使命。”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介绍,重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办好自己的事情、抓好合作的事情”: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集聚创新制胜优势力量;四是加快川渝协同创新,加强双核创新联动;五是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拉开序幕。次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上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成都该如何精准发力?“应从成渝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出发,加快构建成渝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光电所所长罗先刚分析道,首先要“策源”,对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成都而言,依托高端精密仪器、先进制造、航天航空的优势科研机构、头部企业、高校院所,明确各创新主体在科创中心内的功能定位。其次,要加快构建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参与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最后,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使创新要素在成渝有序流动,形成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科创格局,提升整体效能。
如何加快成渝两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继续加强成渝政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和产业协同。”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说,除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解决满足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源头提升可转化科技成果数量及质量外,还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更高层面统筹梳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存在竞合和冲突的法律法规,增加司法的保护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更加畅通,降低转化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更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集聚到成渝地区这片创新沃土。”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认为,成渝两地可以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集聚高精尖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