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结合国家“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思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疫情防控常态化等背景,以全面、客观、专业的态度,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红色旅游功能发挥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总结了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红色旅游价值和功能发挥的基本思路,以助推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红色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红色旅游景区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21年,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景区管理体系。据统计,在国家最新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共包含300处经典景区和18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涵盖伟人故里、革命遗址遗迹、烈士墓/陵园、革命纪念场馆、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类型,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全国已培育形成浙沪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以及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初步实现了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和协同管理。
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总体上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实现了10倍增长。单从游客数量上来看,红色旅游已占据国内旅游产业逾1/4的份额,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红色旅游还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收入高达约4000亿元;经典景区每月平均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推动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收入。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全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仅约1亿人次。但值得肯定的是,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份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旅游市场回暖。2021年,旅游市场迎来了持续复苏,各大小长假红色旅游备受追捧。“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市场人气明显回升。总的来看,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并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全年旅游人数较2019年骤减数亿人次,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仅约1亿人次。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家有关部门和多省份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旅游市场回暖,红色旅游市场恢复情况良好。2021年,旅游市场迎来了持续复苏,各大小长假红色旅游备受追捧。清明节假期,全国各地以“守护·2021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纷纷开展扫墓、祭奠英烈等纪念活动,红色旅游成为多数游客的首选。“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再次掀起热潮,红色旅游人次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国庆期间,红色线路、红色景区、红色旅游产品等热度再攀新高,上海、延安、韶山、井冈山等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首选目的地。
红色旅游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较为适合偏远的、贫困的革命老区,具有强烈的地区针对性。例如,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四川巴中等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将零散的红色资源整合盘活,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在扶贫方式上,红色旅游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着重于产业脱贫,针对当地的就业脱贫。自开展旅游扶贫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总结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扶贫模式和优秀案例,并提出旅游扶贫能通过优化整合乡村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红色旅游能够推动建立革命老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意味着开展旅游活动需要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景区及基础设施、商场以及娱乐设备等产业的帮扶。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孵化一批本土企业,将农业、工业、服务业整合在红色旅游发展的产业链中,带动旅游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居民就业并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前往革命老区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开展帮扶与技能支持等活动。对革命老区的居民进行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服务技能培训能够培养并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摆脱贫困地区发展技术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红色旅游。目前,党员和青少年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并成为红色教育的重点对象。据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纳入统计的370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党员干部近5千万人次;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就接待14岁以下游客和党员近1亿人次,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总数的25%以上。另据本课题组抽样调查发现 ,2020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中,2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约占50%。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回忆峥嵘岁月的怀旧旅游,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和国家赋予红色旅游的时代使命。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开展红色旅游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中俄两国旅游部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关于2015—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州龙州县与越南高平省签署《中国龙州和越南高平省北坡跨境红色旅游合作备忘录》。同时,2015年,广西崇左市、湖南湘潭市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2015—2018年,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中俄旅游交流”为主题,在湖南、山东等地陆续举办了4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16年湖南省赴俄罗斯的旅行社团队游客近8千人次,同比增长72.3%,而接待俄罗斯来湘游客3.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1.7%。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入境游客467.60万人次,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的1.2%,红色旅游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革命文物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保护力度、利用途径、展示水平、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任务目标,指出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时代意义。
革命文物资源得到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不断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成就了壮丽辉煌的历史。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为我国遗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其中不仅包括重要历史事件旧址、烈士墓以及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旧居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也包括馆藏革命文物等可移动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落实。在政策引领下,全国上下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从机构建设、经费投入、项目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落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社会效益增强。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铺陈展开,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逐渐凸显。
智慧旅游、创意旅游是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红色旅游积极推动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应用高新科技,开发创意“红色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青睐。
红色旅游积极探索应用VR、AR、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游览体验。例如,江西省积极推进VR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红色VR”被列为江西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井冈山红色旅游VR项目、南丰县全域旅游暨红色旅游智慧平台、共青城市富华山景区5G+红色VR/AR等多个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