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静安区公共文化旅游事件、公共文化旅游人物推选结果揭晓!
本次推选聚焦全区2021年度公共文化和旅游工作重点。区内多家企事业单位、街道和社会组织等单位和个人积极推选报送,其中事件涉及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展览、戏剧排演、老建筑修缮、红色场馆运营、文商旅融合活动等领域;人物涉及传统艺术传承、静安红色文化开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旅融合推广、建筑可阅读等领域。
通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经专家严格评审,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 ”等事件入选本年度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事件, 《辅德里》创作人组合(李东、牟森、李京键)等入选本年度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初心足迹:在上海’红色研学线路”等事件入选本年度公共文化旅游事件入围奖,李伟国等入选本年度公共文化旅游人物入围奖(详见下方名单)。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围绕着年轻的中国早期党员创建、见证和守护党章的故事展开,呈现一百年前中国创建者们的初心、使命、牺牲与信念,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在文艺创作、舞台作品中的空白。上演短短100天,《辅德里》完成五省十城的33场演出,并登上国家会展中心的舞台。从石库门到,《辅德里》是静安区红色文化遗产衍生开发的第一步,为静安区传承静安红色基因、打响静安红色品牌拉动引擎,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的故事,使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用红色教育赓续血脉。
静安张园百年城市更新主旋律时光秀,以百年张园石库门里弄建筑群为载体,聚焦百年红色文化及张园创新的城市更新历程,从百年前的红色足迹开始,到现在的城市变迁历程,讲述上海这座城市的更新经验与规划,还原党领导下的时代变迁、民生改善。
以建党百年为引,重温红色经典;以史为轴、文化为魂,回溯张园百年历程、建筑与人文;以改造为基、发展为引,展望张园未来征程。展览期间新闻报道总计超过200篇;日最高客流超过500人,总人数超1万人次。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静安区坚持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的典范。
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UCCA Edge以展览“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宣布于上海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将目光投向上海,聚焦于中国艺术将自身纳入全球当代艺术图景的历史时刻。展览汇集2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及近期创作。
UCCA Edge是UCCA品牌落地上海的起点。作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吸收UCCA十余年探索中国当代艺术丰富经验与宝贵资源,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公众带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展览,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模式,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静安本土艺术品牌。
展览在由多媒体、艺术装置、电影、美术、虚拟现实等艺术样式综合融铸的沉浸式空间中,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展开,回顾中国建党100年的初心、奋进与辉煌,鼓舞广大工作人员共同书写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新篇章。
影像展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文创与科创融合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双高峰,形成“上海文化旅游静安品牌”。受到央视网、央视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许多市民游客学习党史和全国多个支部党建的网红打卡点。
从树德里到辅德里,上海静安区老弄堂石库门中走出无数革命先驱;在一只陈旧的手提箱中,张人亚将珍贵的第一部党章妥帖保存……作为辅德里IP的“五星计划”项目之一,微缩展以微缩模型为媒介,呈现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辅德里召开前后16个重要事件的场景瞬间,向一百年前的建党初期的伟人们致敬。独具创意的表达方式为红色文化传播和文旅项目开发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思路,让更多年轻人走近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展览期间,市民游客参观量近8,000余人次。央视人民网、东方网、文汇报、新民晚报等20多家媒体和新媒体对展览进行拍摄、报道。
彭浦镇首家红色文化科普馆,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历史研究、社会服务和文物资料收藏等多功能于一体,被授牌为“静安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浦镇国防教育基地”“彭浦镇社区民防教育基地”和“彭浦镇科普教育基地”。
纪念馆位于历史建筑“鹤庐”一层,以赵朴初居士创建上海少年村为主线,再现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少年村收容救济流浪儿童,并将他们培养为勇敢无畏、赤胆报国的革命者,以及出类拔萃、踏实奉献的精英人才的故事。雷达博物馆位于“鹤庐”二层,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影像等翔实的资料,多维呈现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雷达事业的重要成就。
文物建筑承载上海百年的繁花似锦与沧桑变化,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则是对这份历史的传承与守护。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于今年3月起开始大规模修缮。旨在修缮残损的主要部位,解决安全隐患,恢复中福会少年宫老大楼的空间格局,提升环境品质。8月7日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的“恰同学少年看我修文物”修缮参观线上直播活动在中福会少年宫施工现场进行,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建筑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兴趣,增加大众关于历史建筑修缮知识的了解。中福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修缮工程作为上海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典型案例,在让建筑得以焕发新生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老建筑的修缮事业以及城市建设更新的概念。
5月29日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第一届会员共吸纳个人会员93人,团体会员26家。殷健灵(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人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当选为理事会主席。
静安区文化底蕴深厚,作家资源丰富,文化机构众多,区作协的成立将为区内的作家、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搭建沟通交流、文化创作的优质平台,为推动静安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静安区始终积极推进“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彰显底蕴深厚、高雅时尚、多元融合、各界参与的高品质文化生活和人文魅力。
常德公寓底楼的“千彩书坊”于今年举办主题为“小书店里的‘大’展览”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其中尤以“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家系列展最受关注。系列展第二回“缘·书·影——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吸引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二十余次。
作为沪上首家自筹经费设专区陈列推广“中国最美的书”的实体书店,千彩书坊每年都举行“中国最美的书”国际设计家圆桌论坛。此次袁银昌书籍设计暨摄影展中,不仅可以看到其设计的30余种书籍,还展出他的10余幅摄影作品。
牟森,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叙事工程研究所负责人。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总叙事、导演,成功完成了反映中共二大的第一部舞台作品。全国公开招募演员,采用布莱希特式的叙述叙事体方式编排,融合音乐、舞蹈、器乐、肢体等艺术表演形式。策划《辅德里》微缩模型展,以新颖、直观、艺术的呈现样式,为市民观众打造了一场党史学习教育的“沉浸式”体验。
李京键,青年作曲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作曲,紧紧围绕“好听”这个创作要求,通过变奏以及改变呈现形式等创作方式,创作完成了全剧中的所有音乐,音乐风格既有电影音乐的宽阔、舒展、大气、厚重,又有音乐剧自带的律动和激情,激发观众情感,让感动在剧场发生。
作为“上海工匠”,他和老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先后带领团队完成友邦大厦结构加固及装饰装修、上海海关钟楼修缮、南京西路772号原犹太人总会全项修缮以及刘长胜故居、静安别墅、愚谷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南京西路旧址(丰盛里18号)抢救性拆解复建等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的修复修缮工程。2008年和2021年,他先后两次主持、参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修复修缮,废寝忘食,精益求精,力求“修旧如故”。“二大”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首批16位“上海城市艺人”之一,连续三年获得上海“杰出街艺”荣誉称号。他自律性强、综合素质优秀,示范引领文明街演,带领团队活跃于城市各种舞台。他带领大家以街艺版的形式表演《辅德里》主题歌。为学好唱好这首歌,他先后去瞻仰龙华烈士陵园和观摩音乐剧《辅德里》,深受感染,在演唱时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抒发歌曲意境,传递演绎情感,受到观众和词作者高度好评。
她积极推进非遗文化保护,带领团队开展“追本溯源、还原历史”传统经典字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印研杯”字体大赛、“活字生香”文化艺术巡展、非遗走进校园等活动;建立国内首个以“印刷字体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普及印刷字体知识和展示中国汉字艺术之美,成为静安文化新地标。特别策划 “百年商务、百年印刷”红色主题展览,生动展现印刷人不断追求真理、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印记,得到高度评价。
她积极探索“铁路+乡村旅游”新模式,助推静安对外合作文旅交流。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多次深入静安对口支援的云南文山调研,首次开通“静安•文山号”旅游专列,为宣传文山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文山农产品推广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2021年,成功组织两趟“静安•夷陵号”对口援助旅游列车,推动沪夷两地旅游企业互动,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客源互送,促进夷陵旅游业发展。静安文旅专列有效带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和特色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扩容增效、更高质量实施。
他出生、学习、工作都在江宁,对待社区居民如同家人,十余年来,一直用极大的热情和信念服务社区百姓,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开展工作,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对于每场文化配送演出,他针对老年人的习惯制作演出票,把日期和内容设计得精美、字体印得很大,居民们当宝贝一样收藏。2019年,100多张文化配送演出票票根,在新落成的江宁文化中心特别展出。对于图书馆工作,他创新模式,打造品牌,图书馆的吸粉能力与日俱增,图书馆成为江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新名片。在2021年度考核中,江宁路图书馆取得全区14个街镇图书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作为央企基层旅游公司负责人,他已辛勤耕耘15个春秋,以极强的勤勉敬业精神和克己奉公的职业操守,带领员工突破创新,将一家亏损企业发展成为年营收超12亿元的沪上知名旅游公司,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并荣获上海市AAAAA旅行社、上海市文明单位等殊荣。他带领团队有效整合静安及周边文旅资源,深度挖掘故事,打造各类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源来上海”“蓝色地带”两大品牌深入人心。“源来上海”城市微旅行将静安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的红色线年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事件。
五年来她坚持为陕西北路老街的宣传注入创新想法和社会资源,尽心尽力用情怀浇灌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成长。2017年起,创办“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将最新潮的网络文学引入百年老街区,项目运作至今已走过5年,截至2021年10月已举办52期,逐渐成为国内网络文学领域的品牌项目。2021年,结合陕西北路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源和时代故事,酝酿出版了《转角看见陕西北路》小说集,同时策划和组织三场跨区路演,将宣传触角伸展到外区网红书店,活动直播超过8万多点击量。
作为社区文化干部,她工作勤恳,热爱戏剧艺术,依托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左岸剧社”,为热爱戏剧表演的街道居民和社区白领搭建平台,根据身边人身边事改编成剧。剧社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共同热爱艺术,用戏剧点亮生活。2019年10月“左岸剧社”年度大戏《北站人家-幸福里》原创舞台剧,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1月抗疫公益展演《北站人家-逆行者》原创舞台剧,为北站商会企业代表献演;2021年《从北站到红船》原创舞台剧演出,庆祝建党百年。
他居住在新福康里,擅长书、画、篆刻,素有“三绝”之誉。长期从事牡丹文化研究,被誉为“汤牡丹”,以牡丹艺术为媒介,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2021年,他将红色文化注入篆刻艺术,创作“朱迹追梦”100方印章。“朱迹”既是篆刻印痕,也指红色革命遗址,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以文化艺术体现“中国梦”理想目标坚定信念。他在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成立工作室,进一步拉近与社区的密切联系,开展“瑞旭2021——汤兆基书画艺术展”,艺术作品中融入红色文化,注入红色力量,通过艺术作品向大众传递正能量。
2021年,静安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目标,不断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造静安文旅品牌。在建设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年度推选活动进一步提高静安公共文化旅游工作的社会知晓率,进一步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典型引领、社会共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旅游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静安区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旅游事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静安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新标杆、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