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10月的色彩是梦幻的。在这个初秋,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圆满落幕。这是这一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嘉年华首次走进中国,被概括为“向今天透露未来信息的高光时刻”。
在这场涌动着科技与科幻的极致繁华中,一群来自成都七中的高中生们承办并参与了两场科幻主题沙龙,他们谈了科技、生命、未来与梦,发布了由他们主编完成的第37期校园科技杂志《未来梦》,杂志扉页的那句“热爱,是长夜的星光”,如同是少年们的宣言,浓墨热烈。
这本已在校园内存在了23年的学生刊物,如同一枚棱镜,正折射出青春的光谱。在这所名声在外的顶尖中学里,他们或许是有着光环的年轻人,但光环之下,他们的思考、苦恼、热血、选择,依然折射着这个时代年轻人们最广大的幸福和痛苦。
科学的理性之美,艺术的想象之瑰,他们都想要,也都成为了年少时被播种于心的种子,落地,开花。
如同某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在这本校园科技刊物中所言,“一群少年在这里,还在这里。”
10月29日,霜降之后,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内,第37期《未来梦》已经被收藏到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的办公室内,和前面36期杂志摆放在一起,继续延展着发生在这个学生组织里的青春故事。
在这一期的杂志中,关于科幻小说的思考被最先抛出。在对于什么是赛博朋克的解答中,作者吴彦岑写道,“科幻文学不能为幻想所驾驭,而要更加强有力的约束科学元素本身,……促使作品内容向更加深刻实际的社会生活与现代思潮靠拢。”
顺着这个思路,这期杂志还刊登了科幻小说《天涯楼》《失之旅》,两篇小说的作者都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赵浚哲。他将这两篇小说概括为“一个被救赎的故事”,并坦言,“里面可能有我自己的投射,但我已经在尽量避免,因为不想所有的故事主角都像是同一个人。”
事实上,对于这本诞生于2000年,如今稳定在一年两期的校园科技杂志而言,从黑白版到全彩,从最初纯粹的科技科普杂志,逐渐进化为现在以科普、科技、科幻为主,校园生活为辅的校园杂志。这些变化中,既有整个时代背景下,传媒产业变革的投射,更有着不同年代的学生,对于科技与科幻的凝视。
“科协存在的价值,正是无数人踏在同一条地平线上,欣赏科技前沿初生的美。”在第35期《未来梦》的卷首,高中生林靖杰以此概括自己对于校园科协的认知。他期待每一位翻开《未来梦》的读者,在合上时,心中能收获一片璀璨的星辰大海。
第35期《未来梦》发布会上,林靖杰作为《成都公交入坑指南》的图片作者做分享
这样的期待,具化到了他们对于学生受众需要怎样的科技科普读物的思考中。其中,由林靖杰作为主编的第34期《未来梦》,被视为是刊物的一次重大转型。
“我们的编辑理想是对标《博物》《国家地理》等专业杂志。”于是,他和团队一起调整刊物内容。例如,让竞赛类硬核科普的内容更简明通俗,生活冷知识更有趣翔实,还增加了生物类科普的比重,因为这个领域更容易从生活中找到比照,以及,更加注重探讨社会与人文,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因此,在最近两期的《未来梦》中,林靖杰分为上、下篇,用上万字篇幅去梳理了新中国发展的激荡70年,他将其定义为“并非简单重复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
“因为我们的学习,最后也是关联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事情。”如今,林靖杰会被老师介绍为《未来梦》杂志学生改版“先驱”之一,这个即将18岁的少年在认真思考后,觉得“我们应该在成绩之外,对社会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才能真正明白爱国,也明白现在努力的意义。”
在科幻大会上,一位参加了七中沙龙的媒体人感触颇深的是,在这场汇聚了全球各国各类科幻杂志的盛会上,这群学生带着自己的校园科技杂志参会,“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孩子,大会也没有把他们当孩子的意思,他们是认真地以科幻业内人士的身份在参加。”
专注和认真,这也是成都七中高中生物老师吴航枫对于这群学生最大的感受,作为科协辅导员,他时常会被这份年轻的热情所惊艳。
最初,林靖杰带着一份《未来梦》的改版方案找到他,方案中所呈现出的专业思考令他震撼。随后,在进行内容编辑时,当常用的办公软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时,学生们会自学专业的编辑软件。当然,更多的专注是在内容上,学生们聚焦更加前沿的研究成果,思考也更加深入。
“第35期杂志里,化学竞赛组的学生张瑞杰撰文介绍自由基,在他看来,自由基的英文是‘radical’,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是‘激进的’,于是,他的文章叫做《激进的自由基》,等于他赋予了自由基以人格化的介绍。”吴航枫觉得,这些“拟人化”的感受源于少年们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受,每一份热爱就是一颗种子,谁也说不准,这些种子什么时候就能在成长中拔节而长,成长为参天大树。
科幻大会上,成都七中的学生和2023雨果奖获得者,尼尔·克拉克 Neil Clarke 合影
他喜欢研究城市的公共交通,在最为日常和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公交、地铁、共享单车中,有着从能源产业到城市发展,再到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于是,他走访了公交车的调度中心,梳理出成都市近20年来的主要公交车型号、特点和线路类型、号段,最终成为他笔下的《成都公交车迷入坑指南》。
他还专门对成都BRT快速公交展开过研究,就为了解答心中对于快速公交到底有多快,多复杂,多简便的疑惑。然后从数据上分析快速公交的整体运营能力,再通过和地铁展开对比,希望能从整体调度上寻找到缓解城市拥堵的最佳方案。
“所以,公共交通的线网规划方面,就成为了我未来比较想要从事研究的方向。”林靖杰今年已经高三了,一周前的科幻大会,被他视为高考前“最后的疯狂”。
毫无疑问,在为了明年6月全力付出的当下,因为心中明确了想要抵达的方向,少年心中更加坚定和充满期待。
今年,在林靖杰进入高三,卸任了七中科协的职务后,高二的赵浚哲成为了第37期《未来梦》的主编。
在世界科幻大会上,成都七中的高中生们承办并参与了两场科幻主题沙龙,右三为高二的赵浚哲
事实上,对于这本校园科技杂志而言,每一学年,人员的去留都是一个“门槛儿”,因为要在学习之余编辑杂志,学生们都必须得到父母的支持。
毕竟,少年们心里都清楚,在高手汇聚的成都七中,学习必然是最重要的事。因此,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高一进入《未来梦》开始熟悉内容,高二成为刊物主力,高三交棒给下一届,然后全力备战各种考试。
“也有很多同学,即使很喜欢,也要在高二就退出,这个我们都很理解。”赵浚哲和林靖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月亮”,以此形容《未来梦》对于他们的意义。
曾经,网络上流行一段对话截图,是成都七中高中部的老师在叮嘱家长,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可能学生们的排名会相比于初中出现一个大幅下跌,希望家长们不要太吃惊和焦虑,理智看待。
这段截图的真假已经无据可考,但却也是赵浚哲最真实的感受。初中时一直是年级前几名的他,在刚进入高中时,考了一个从没想到的名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陷入了自我焦虑和怀疑中,这时,是《未来梦》给了他一扇窗口。
他在那个阶段创作的科幻小说的后记中,概括所写的故事是一个灰色与一颗星共存的故事,并坦言或许把自己投射到了主角身上,一个放弃了自我,最终又指向一个确定的,牺牲自我救赎的结局。
“学会取舍、平衡、规划安排,这或许是《未来梦》带给这群学生最深远的影响之一。”吴航枫和同事,都认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当下,他们支持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探索和思考,但也会强调当下的主要任务。
因此,从很早之前开始,吴航枫便会引导《未来梦》的学生编辑们,学会倒推时间,制定任务表,将一本杂志的任务细化到每个月,再将最繁重的任务集中在假期,“而这也是一个终生受益的习惯。”
“赶路很累,抬头看看月亮,就感觉得到了平静和坦然,然后继续埋头努力。”赵浚哲觉得,比陷在情绪的泥潭里更重要的是行动,于是,他放稳心态,将自己的目标细化,找到学习状态,一点一点进步。
文风洗练灵动的林靖杰,因为自己所喜爱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领域,最终选择进入理科班。想要走上专业写作道路的赵浚哲,也为了大学想要选择的专业,进入了文科班。
林靖杰觉得,对于自己所向往的行业,他并没有深入体验过,因为担忧还没发生的事,就放弃眼前的热爱,这并不明智。所以,他想先努力抵达,靠近月亮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向无趣妥协,一定不能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这是我很大的愿望。”赵浚哲的眼眸中,有着少年的雀跃和清澈,他觉得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写作,而写作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自由的事。
在《未来梦》内部,还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讨论组,里面是历届《未来梦》的编辑和主创,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长大的学生们,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研究所、写字楼、格子间和实验室,但当《未来梦》需要,他们总是会第一时间回复消息,如从未离开一般。
“有很多学长学姐现在都做着在当时看似超前,但是这几年大热的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等等。”林靖杰说不清,这是不是因为大家在学生时代就聚焦科技的关系,但他能确定的是,《未来梦》是所有参与者心中属于高中最精彩的回忆。
在改版的第34期,毕业的同学应邀提笔,在洋洋洒洒的回忆中,有人记得同伴表演速拧魔方来推销杂志,有人因为自己是双胞胎,被提问了很多关于性格形成的内容,有人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大学申请中,还有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并奋斗至今。
似乎,这本杂志是同学们参与时内心的“月亮”,也是毕业后永远的“乌托邦”,大家在这里触摸到科学和艺术之美,认识朋友、感受团队的力量,学会取舍和平衡,而这些都最终汇聚成为成长和热爱的雏形。
时间在向前走,只有校园永远青葱。吴航枫一直记得,在第35期《未来梦》发布会上,赵浚哲讲述的期待,“《未来梦》仍在前行,它在等待你,等待你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期盼为你带来苍辉的银河,也期盼着你清澈而深邃的眼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