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央广网亮相世界前沿科技大会…
 2023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向好“…
 2023年8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
 住建部:1—8月全国新开工改…
 西安中介协会发倡议书:房地…
 房产早8点速评 一周十大新闻…
 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正式下…
 山东将职业教育王牌打得更响
 淄博成为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
 太突然!山东蓝翔教育注销、…
 烟台南山学院喜获山东省普通…
 高端智库看山东|2023职业教…
 三亚发布“双节”旅游产品广…
 文旅提质增效 助力经济发展
 陕西文旅锚定“万亿”目标 加…
 “双节”期间 北京全市预计接…
 超长假期点燃出游热情多地开…
 2021年11月9日每日时政热点素…
 2021年12月6日每日时政热点素…
 2021年7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精…
 2021年7月2日周五《新闻联播…
 2021年11月5日每日时政热点素…
 今晚!让路亚运CCTV5+直播中…
 武汉电视台赛季首播三镇!中…
 中超:山东泰山迎战上海申花…
 央视等4平台直播中超大连人V…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CCTV4K超高…
 金观平:可持续交通为强国建…
 一周国际重大事件
 杭州亚运会璀璨绽放 中东各国…
 各国央行政策存在分歧 欧元继…
 古巴驻华大使:“77国集团和…
 国务院新闻办就扎实推动新阶…
 今日看点 国新办将举行8月份…
 今日看点 国新办将举行“探索…
 2023最近国内国际新闻大事件…
 自信自强启新程(中国式现代…
 时政快讯丨习将出席第十九届…
 时政快讯丨习和将为出席杭州…
 2023时政热点:国内外时事政…
 2023时事政治模拟题每日一练…
 9月25日)2023时事政治考试题…
 上天入海——科技中国
 【视频】《大国使命之科技创…
 科技峰会丨从这里出发关注中…
 科技创新开启国家发展新征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久银视野丨今日财经资讯
 财经要闻 - 中国日报网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科技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6 23:14:48 | 【字体: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今天,即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就,引起世界轰动,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卫星的极大关注。一个月后的11月3日,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典礼时特别指出,这一事件表明“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

  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后,应苏联科学院要求,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的观测。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向中央建议,借此开展中国自己的卫星研究工作。

  对于科学家们的建议,党中央、高度重视。1957年12月,在同各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时,提出:“再过十年八年,卫星、火箭都可以造。”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正值苏联第三颗卫星成功发射,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这一讲话,吹响了中国人进军宇宙太空的号角。

  随后,在周恩来和负责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直接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中国科学院58l组”。“581”,就是把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的代号。1958年10月,赵九章等科学家组团到苏联考察,通过对比分析,他们认识到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建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做起。

  10月27日,专程到中国科学院参观自然科学成果展览会,展览会展出了卫星和火箭的设计图和模型。边走边看,鼓励陪同的钱学森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向中央汇报了研制卫星的计划,得到批准,中央决定拨2亿元专款予以支持。研制卫星,事关重大,引发了的深邃思考。1958年12月,他挥笔写下一首《七绝·试仿陆放翁〈示儿〉》: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有了资金支持,研制卫星还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中国科学院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发展步骤。

  缩短战线后,研制团队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1960年2月19日,我国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4月13日,在北京钓鱼台召开的会议上说:“实力政策、实力地位,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他提出,十年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5月28日,在上海视察期间,专门到文艺会堂参观科学技术成果展览,看到了刚刚发射成功的探空火箭模型。当得知火箭的射程高度为8公里时,说:“不算太低,亦不算高。”他鼓励科研人员:“要从8公里到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经过改进,1961年11月,我国探空火箭达到58公里的高度。在此前后,苏联的技术进步很快: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首次飞行太空成功;1962年8月11日、12日,苏联连续发射载人卫星式宇宙飞船,并成功在太空作编队飞行。1962年8月15日,和、周恩来联名致电苏联领导人表示祝贺。

  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中国不能只做旁观者。1962年底,周恩来领导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加强“星际航行”“人造天体”方面的研究。经过努力,1963年12月,我国探空火箭发射高度达到115公里,有效载荷40公斤。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成绩催人奋进。1965年初,赵九章、钱学森先后向中央建议,将研制和发射卫星提上日程。周恩来、表示赞同,并委托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1965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做到一次成功,初战必胜。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由“581”任务变更为“651”任务,卫星进入全面研制阶段。

  为保证卫星研制不受干扰,1967年3月、10月,先后批准周恩来、的报告,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卫星研制力量集中起来,把国防科研单位调整编组为若干研究院。1968年2月,中国科学院把卫星工程及主要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单位全部移交国防科委,建立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兼任院长。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攻克了设计、研制、生产、加工、试验等方面的上百项关键技术,保证了卫星的研制进度。

  十年磨一剑。1970年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于1970年4月1日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14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听取从发射场返京的钱学森、李福泽等人的汇报,批准卫星和火箭进入发射工作位置。4月20日,周恩来发出指示:第一颗卫星的发射要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要求参试人员“认真地、仔细地、一丝不苟、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地”进行测试检查。在完成测试检查并解决所有问题后,周恩来将有关准备工作情况报告。批准24日夜间发射。

  历史的指针终于指向了这一刻——1970年4月24日晚21点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徐徐升空。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中央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在审批完卫星发射的新闻公报后,如释重负的周恩来飞往广州,参加4月25日由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自豪地宣布:“为了庆祝你们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献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4月25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亿万中国人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一喜讯。

  5月1日劳动节这一天,自始至终关注卫星事业的,专门抽时间接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升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序幕,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1988年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是科技强国的一个光辉典范,其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必须永远铭记和传承下去。

科技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科技新闻:

  • 下一个科技新闻: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央广网亮相世界前沿科技大会 携手中国国际科技…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2023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向好“科技牛”《指引》…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上天入海——科技中国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视频】《大国使命之科技创新》央视频首播!…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峰会丨从这里出发关注中国科技的进化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创新开启国家发展新征程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09-26)
    普通科技新闻 农业大县衡南如何“变”出工业新优势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证券时报e公司讯电科网安消息9月21日四川省人…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润欣科技:润欣信息累计质押股数约为2540万股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2022年度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揭晓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四川通报表扬2022年度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和科技…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支撑 绿色智能(热点聚焦)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快评本周十大科技新闻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稻花香里说丰年 “增产”成首日关键词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一周科技新闻TOP10 (09-25)
    普通科技新闻 和评理 美国对华科技战是把双刃剑 与中国合作… (09-24)
    普通科技新闻 交易异动!光弘科技:无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