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继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事件后不久,身份与其高度相似的具荷拉离世的噩耗也在互联网上掀起巨大的波澜。
一时间,屏幕中的舆论也铺天盖地,尤其是所谓的微博“大V”或意见领袖,或心疼惋惜“人间水蜜桃”的离世,或对韩国娱乐圈的黑暗复杂表达出恐惧和担忧……
这样的舆情环境见怪不怪,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网民也习惯了这样的声音,并纷纷效仿,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
但在11月29日,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发布了一篇题为《不要被微博的
「致郁」声所淹没》的文章,我起初因为朋友的推荐而看到,仔细阅读后,深有感触,并自觉转发。
此文站在一个理性旁观者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所谓“关键意见领袖”需要承担的义务和遵循的准则,以及对于绝大多数属于普通网民的公众,面对网络上发酵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究竟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章在开篇就引用了美国科幻作家哈兰·埃里森的名言:“你并非有权利发表看法,你的权利是发表有根据的看法,没有人有无知的权利。”这句话的引用,上来就能瞬间抓住人心,提起读者的阅读。
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被人们所熟知,但埃里森的话则不尽相同,他加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知情”,人有发表观点的权利,但要建立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
这样的开场,会给读者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作者在意图否定和批判什么,又有名言加持,便含蓄又充分得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随后作者便马不停蹄地迅速切入正题,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提出这种论调的原因与契机。
这段话乍一看有一些故作清高和自以为是之感,但细细品味后却不然。作者列举了两个常见的微博热议话题,并在言语中暗示这类供娱乐消遣的话题,与“自杀和抑郁症”这样严肃的话题相比,意见领袖对它们的态度不应该一样,对待后者需要更加严谨慎重。作者敢于抛出这样一种矛盾和对立,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也进一步抓住了读者的心理。
随后作者放了一张微博截图,相当于立出了批判对象的“靶子”,呈现了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的惯常言论。
即,一些所谓的KOL并不具备意见领袖的资质和权威性,却享有着与其自身媒介素养不相符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这就存在着误导舆论的可能。
而这些意见领袖做了什么呢?他们牵强而桥柔造作地煽动情绪共鸣,抑或是贩卖焦虑,除了占用公共信息空间、传递消极情绪外,也实在是乏善可陈:
但这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却是实际存在的。作者接下来抛出的事实论据,可谓是重磅炸弹,发人深省:
但作者也只是点到为止,如果过分渲染、夸大事实,那和贩卖焦虑的所谓大V们还有什么不同吗?
与可能造成的后果相比,更重要的是行为规范和解决方案。作者接下来又继续引用了权威指南,在起到启示作用的同时,也让文章显得更正规严肃和充实厚重:
文章结尾部分的论述饱含哲理,与教条的说辞不同,其中有真正的对当下社交媒体与舆论环境现状的思考。(篇幅较长,但由于逻辑严密,文笔上佳,不知从何取舍删减,就把全部的文字用截图为大家呈现出来)
或许人们真的需要从空洞无益的情感表达与共鸣中抽离出来,去真正地报道和了解事件本身和相关知识,让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相似情绪的聚集地或垃圾桶。
虽然也与时事热点相关,但却能上升到媒介现象的高度,标题和内容虽然也很吸引人,但并没有蹭热度的痕迹,而更偏向是学术理论应用到实际案例的典范。而最后参考文献的注释,也体现出了笔者与该公众号严谨的学术态度:
这篇文章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收获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和超过6000次的推荐,可谓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反响。但这些数据跟微博上所谓的意见领袖相比,似乎又不足挂齿,再结合内容的质量,可以说是十分讽刺。
很多人不想成为消极情绪的垃圾桶,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营销大V们的隐形被影响者。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所谓的意见领袖提高媒介素养,也需要普通网民提高分辨能力和文化水平,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希望,像这篇一样的高质量深度文章会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网络对公众情绪的无益导向和消极影响也会逐渐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