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4月13日,在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主题论坛“医疗卫生:提升医疗卫生品质,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国际健康寿命研究组织核心组成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渐冻症抗争者、爱斯康医疗科技董事长、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吴尊友首先回顾20年来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2003年“非典”,2008年的肠道病毒EV71,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2019年底/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
“20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吴尊友表示,无论是从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还是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发现,我们认识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窗口在医院。医院是未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的窗口和哨点,所以医防结合非常重要。如今,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已经完成了行政框架的构建,下一步技术框架如何支撑疾病控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面规划。
吴尊友还提及,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卫人员就是疾控系统的人员,实际上医疗系统,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都是公共卫生重要的人才队伍。因此,将来的公共卫生事业也需要把这支庞大的队伍用好,才能在将来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好“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工作。
人口老龄化,也给公共卫生体制带来巨大挑战。乔晓春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从2022年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进入到高龄社会,这种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而中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由于老龄化,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
另一方面,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提升至2021年的78.2岁。乔晓春指出,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平,并不涉及存活人口的健康水平。如果单纯追求长寿而不提高健康期或健康寿命,那么寿命的增加将伴随着不健康期的同时增加。发病、失能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会导致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
人口老龄化行进方向和速度没法改变,也无法回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乔晓春强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群的患病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我们能做的是和时间赛跑,必须未雨绸缪,改变体制,特别是公共卫生体制,能否追上老龄化的速度,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罕见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罕见病的困境与希望”主旨演讲中,蔡磊表示,全球已发现7000多种罕见病,影响着近4亿人,但其中95%的罕见病依然是无药可治。最能给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是药物研发的突破。但是,资金不足、病因不明、诊断与临床试验难题、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法规与政策挑战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有效罕见病药物的开发非常困难。因为市场不足、利益驱动不足,很多罕见病药物研发停止或延迟。没有药物,医生难为“无米之炊”。
作为一名渐冻症抗争者,蔡磊在过去三年搭建了以渐冻症患者为中心360度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大数据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推动药物研发进展及搭建临床前动物实验基地,建立多条渐冻症药物研发管线,设立公益基金和投资基金,建立破冰驿站直播间等商业平台尝试为渐冻症科研提供可持续资金……蔡磊表示,他将全面助力医生、科学家、科研机构、投资院所、药物研发企业包括药品评审部门,一起助力渐冻症的攻克。
“如果我们患者都袖手旁观,疾病攻克会更加缓慢。”蔡磊强调,中国是罕见病的单一最大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罕见病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政府也对罕见病给予了关怀和政策支持,市场化投资价值逐渐突出。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肿瘤诊疗规范制定病理专家薛卫成,零氪科技副总裁晁博,医联副总裁陈俊生,盈科网络数据安全合规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安全防护分会委员张良,围绕“数字医疗的畅想与思考”的话题,从身边的数字医疗、数字医疗应用场景到数据安全的保障展开了讨论,并畅想了数字医疗未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