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感受与收获颇多。这些鲜为人知、珍贵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她、拥抱她,也让我们想起了自己与《参考消息》的亲密往事。
《参考消息》是一份以编译外电外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到如今已发展成为“报、网、微、端、智(库)”五位一体的全媒体新闻机构。它如同研究国际时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权威的百科全书,不仅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是为人们打开了一幅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全景地图。
对我来说,《参考消息》就是一幅世界地图。心中有幅世界地图,可以使我们在强手如林的国际舞台上找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坐标;心中有幅世界地图,可以使我们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把握自身发展的国际参照系;心中有幅世界地图,可以使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明确自己新的历史起跑点。和《参考消息》一起看世界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参考消息》是我们“为地球把脉”的好助手,是我们研究世界的“活地图”。
我的军旅生涯,大部分从事国际战略和外军研究。工作中,我时常和《参考消息》一起看世界。记得当年很长一段时间,我时常把数年的《参考消息》按月装订起来,随用随查,常翻常悟。有时把自己关进屋里,陶醉在信息的海洋里,数天昼夜翻阅《参考消息》,从蛛丝马迹中观察分析国际战略动态及发展趋势。直到有了可供查阅的电子版后,这一习惯才逐渐中断。
几十年来,美国打着各种幌子不断对台军售。为了揭露美国这种丑行,我从历年《参考消息》中统计出中美建交以来美对台军售数据。在此研究分析基础上,我陆续发表了《是谁想把台湾推向战争?》《“洋武器”难挡祖国统一步伐》等长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7月,新华社《瞭望》周刊第30期刊发我撰写的2万字长文《五十年来我对台和平统一政策回顾——和平统一台湾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我构思这篇文章要追溯到2000年时无意间翻阅往年《参考消息》,看到1979年至1981年至少有30多篇外电报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祖国统一论述,以及接见外宾及港澳台同胞有关台湾问题的谈话。我心中一亮,便以此为线年多时间查阅大量报刊和历史文献,对5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重大实践活动,从10个领域、29个方面认真梳理总结成文。这篇文章被600多家国内外媒体转发。
2007年12月,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之后,我发表文章《两岸军人的共同职责》,提出“台湾地区的军人应该成为反对分裂祖国的重要力量,决不能为那些分裂国家的野心家所利用,走到民族大义的对立面上去”。“真诚地向驻防台湾地区的军人发出呼吁:两岸军人携起手来,共创台海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明天!”这在海峡两岸掀起一场狂澜。台湾当局紧急灭火,其媒体发表《强化心防,反制中共“三战”图谋》专论和《大陆拉拢台军,心战喊话影响甚微》访谈,台湾一些重要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此时,《参考消息》的子报《国际先驱导报》进行追踪报道,把这场與论大战推向高潮。一个月时间,刊登了路透社、加拿大《星岛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日本、东盟等媒体和网站的报道,并发表《台湾关注大陆军事专家“喊话”》《台军报“驳斥”大陆专家“喊话”》。我随后发表《期待对岸多做善意解读——对台湾军方媒体专论和访谈的回应》等文章,作了回应。“参考人”每逢重大关头,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的正义立场上,维护国家利益。后来在参加两岸交流活动时,有台湾同胞对我说:“当时我已把这篇文章从网路上挖下来,送给军中亲人。”一篇文章虽小,但在“参考人”的力推下,它发挥了大作用。
担任军事学术研究部门领导后,我坚持把《参考消息》作为培养提升研究人员能力的重要阵地。常常引导研究人员,多阅读研究《参考消息》等报刊,并给大家介绍如何从媒体中捕捉信息、分析研究提炼的体会。
正是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对国际形势的更多了解,我们愈发感到作为全军最高军事学术研究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防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以我为主导的地区防务安全交流平台。为此,经上级批准,我们整个研究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多次举办“香山论坛”等享誉国内外的对话交流研讨会,打造出了人民军队自己的品牌。疫情前的2019年,68个国家、8个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团出席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包括23名国防部长、6名军队总长、23名副部级官员,论坛成为我军规模最大的多边军事外交机制,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亚太高端安全与防务对话平台。
《参考消息》还曾刊发我写的《丝绸之路上的“石榴外交”》《在“美人鱼”故乡讲述中国故事》两篇文章。其中《丝绸之路上的“石榴外交”》一文还被许多地方列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这两篇文章源于我的两次出国访问。
2015年12月,我率团在伊朗国防部访问时,以家乡西安临潼石榴为媒,和伊朗朋友有过一段互动。临潼石榴由张骞从古波斯安息国(今伊朗)带回植于骊山,见证中伊数千年的传统友谊。伊朗前国防部长瓦希迪将军动情地说:“没想到小小的一颗石榴,不仅见证了伊中两国人民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友好交往的历史,也预示着两国合作还将收获更多的硕果。”此次出访,被我驻伊使馆庞森大使称为成功的“石榴外交”。
2017年12月,我率团在“美人鱼”的故乡丹麦访问时,党的十九大圆满闭幕不久,恰逢美国白宫首席战略顾问班农在日本和欧洲“解读”中共“十九大报告”。他偏激地诬称,“中国正在大胆进行地缘政治扩张”,还有欧洲人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强大到可足以买下整个欧洲”,害怕中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针对这些误解,我做了些增信释疑工作,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更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受到在座学者的普遍欢迎。
2015年,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这是我军历史上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参考消息》和新华社军分社的领导一起来到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与我们协啇,共同合作推出外军改革经验介绍系列文章。我们发表了《透视外军联合作战体制改革》《战争实践倒逼外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等20多篇文章,受到上级和部队欢迎。
进入新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参考消息》在国内率先推出了20多篇关于百年大变局的深度分析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先后发表了《透视国际变局本质,把握战略竞争主动权》《借力战略机遇期,乘势应对大变局》《面对百年大变局,中国永远在这儿》三篇文章。
去年,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参考消息》和新华社辽宁分社提前一年就邀请专家共同策划,提出许多重大选题建议,组织记者采访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上门找专家约稿,后来拿出了48个版面“致敬最可爱的人”,开辟“老兵访谈录”“专家纵横谈”专栏连续推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报道结束时,我从国外视角,以当年参战国和当事人的史料为主,撰写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被列为收官之作发表。
2019年末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发表了《后疫情时代对话交流合作是大趋势》《中国模式全球影响力日益强劲》等文章。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引发反响,自己研究撰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参考消息》的敬业敏锐。
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奋斗,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那么,未来28年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挑战?又有哪些有利因素会促进民族复兴?我们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走好这28年?我们依然需要《参考消息》作借鉴,关注全球风云变幻。
1955年,同志给新华社的指示“把地球管起来”;此后,他又希望《参考消息》办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1959年,军事科学院成立之初,老院长兼政委元帅给外军部的部训:“要按住地球的脉搏,当好侦察兵和瞭望哨。”心存经纬,胸有丘壑,放眼全球,以彼为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和《参考消息》一起看世界,以广阔的世界意识和灵活转动的“国际视野”,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在时空纵深中为国家的发展寻找时代的坐标,勾画梦想的宏图。
值此《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之际,向贵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祝愿《参考消息》越办越好,百尺竿头再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