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等秘密。
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黎明离开西安府——渭河——宗蒲县——洛川(见到西北窑洞)——延安,越过倆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刘龙火先生接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进入安塞途中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后由赤卫队卞队长口述得知),同时也介绍了通过“民团(即白匪)”(犹如保甲制度)这一组织来对地方进行统治和的政策。途中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本节不但讲述了周恩来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简介“红小鬼”),而且比较详细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直至逝世。
a——南开中学——南开大学——1919年领导遭遇逮捕,在天津被关押一年。
f——1931年进入江西福建苏区,任朱德红军的政委,后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g——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主要讲述了斯诺去保安路上的见闻趣事和有关贺龙同志(被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由红军指挥员湖南人——李长林讲述的趣闻轶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7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a——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八一南昌起义后加入——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化装回湖南。
b——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d——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性格急躁但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有钱人的仇视,对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的宽容。
主要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被剥削压迫,而不堪忍辱负重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如十七岁的福建“老狗”、十六岁的江西“老表”、四川的农村少年、十九岁的湖南“铁老虎”、二十四岁的江西“大人”班长、浙江的、陕西的、甘肃的——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组成的真正的“全国性”的红军队伍,尽管他们都遭遇过不同的人生悲剧,但他们团结一致、遵守纪律,一路高歌一路情,走到哪里都被爱到哪里,就是这样的一群红军旅伴陪伴着“洋鬼子”斯诺进入保安城。
主要讲述了时任“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领袖留给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斯诺的初步印象。
a——有一副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面容瘦削,个子高,驼背,浓密的长黑头,炯炯有神的双眼,鼻梁高,颧骨突出。
b——有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非常健康,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铁打的身体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劳动、锻炼。
c——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农民的质朴纯真,又幽默憨笑、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不在乎个人的外表形象。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爱辣的癖好,爱唱《红辣椒》;感情相当深邃(回忆死者落泪、脱衣给受伤兄弟、与战士同甘共苦——赤脚、步行);无自大狂妄,关键时刻自尊心强、态度当机立断。
e——对当前世界政治相当熟悉,对欧洲等外国社会政治情况及其当权者了如指掌,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身上没有宗教感情的东西。
f——第一次留给斯诺的总体印象是:主要是天生精明;还有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时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在保安,斯诺根据访问中央委员会年轻书记洛甫和主席而整理阐述了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政策。
a——国共合作联盟时期的两大革命原则:一是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二是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对地主军阀实现民主革命,建设新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b——十年国民革命战争(南京的战争及其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的导致的结果是农村的破产,国土资源遭受日本的侵略。所以说,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无法实现。
c——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愿意与抗日军队和爱国团体联合,停止内战,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可以与南京共同建立民主的代议制政府,以便恢复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纲领。
d——苏维埃的政策主要任务(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意大利、德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对日本经济和军事征服的斗争。
e——对于友邦,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其他国家可以保持广泛的合作,可以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缔结反帝、反法西斯的联盟。
主要讲述了主席回答斯诺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采访问题。(其中也简单介绍翻译员吴亮平同志)
a——三个条件保证打败日本:一是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条件),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b——战争的长久依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定,但日本最终还是会被打败的。战争在军事政治上发展的趋势包含外国的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战略两个问题。
c——日本也会发生革命,苏联会和中国握手,会帮助内蒙古建立自治政府,会遵守国共合作的会议决定。
d——人民必须有组织自己和武装自己的权利。中心战略必须是运动战,着重依靠游击队战术。会优待被我们俘获的日本官兵。
a——校长:二十八岁的指挥员(简介的人生经历,突出他“短促突击战”战术家才能)。
b——学校基本情况: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敌人传单背面为笔记本。每个学员每个月教育费用不到十五元银洋,学员的首级赏格总共超过两百万元银洋。四个分部,八百多个学员。这个安全的“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一切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招生简章:四个分部招收“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的人,不分阶级、社会或政治背景”,“年龄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不分性别,报考者必须体格健康,不患传染病,不染一切恶习”等。每个学员都得“潜越”入境。
d——学校分设四个分部:第一分部是高级军政训练,为期四个月,学员大部分是营、团、师级指挥员或政委;第二、三分部是连、排、班级指挥员,有经验战士,或者其他优秀干部、毕业学生、工人等,为期六个月。第四分部主要是训练工兵、骑兵干部、炮兵干部。
e——课程设置,互不相同。有样品课程,政治课程,军事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如江西苏区出版),也有讲话稿,档案,文件,统计材料等。同时有无线电、骑兵、农业、医务等学校,还有党校,群众文化教育中心。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篮球、网球、乒乓球、俱乐部等样样俱全。
主要讲述了斯诺观看红军剧社巡回演出的见闻感受和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情况。
a——人民抗日剧社(儿童剧社、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女士 (简介其人生经历)。
b——剧社创建成长:1931年江西组织起来,60多个剧团,每个军、每个县都有,到各村和前线巡回演出。剧本歌曲自己创作,也有艺术家作家写的(成仿吾、丁玲),演员当地招募。
c——剧社特点:露天剧场,道具简单,节目采用活的题材,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观众特别喜欢(有的国军也来观看),节目丰富多彩:短剧、舞蹈、歌剧、哑剧、杂耍表扬、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演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
d——剧社作用:以宣传抗日和革命为主旨。消除人民疑虑,让百姓对红军纲领有所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信任,一起为民族独立而斗争。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家境贫寒→中农→富农,有2个弟弟。六岁时干农活,八到十三岁入小学堂读书,早晚干活,白天读书,晚上记账,十岁时曾逃学,十三岁会于父亲辩论,十三岁后离开学堂,白天干活,晚上记账,同时如饥似渴地读书(如《盛世危言》)。小时爱看有关造反的故事。
讨厌劳动逃离家庭→法科学生家读书半年→老先生那读书,期间湖南的饥荒暴动事件影响他一生,同情彭铁匠的起义失败,对村里“吃大户”运动的态度,钦佩小学“激进派”教师的主张。此时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假洋鬼子——首次听说美国等等,学到了不少进步。
步行到长沙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去读书,待了半年。第一次看到民族革命的报纸《民立报》~~剪辫子事件~~听演讲后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筹钱准备去汉口,城外借鞋,因战斗回城里观战——“汉旗”——都督府成立后被推翻——参加正规军(每月7元,买报,《湘江日报》,首次看到“社会主义”)
警察学堂——肥皂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呆了一个月)——省立第一中学(不太喜欢,六个月后退学)——自修期间,往省立图书馆跑,早出晚归,学习了半年,学了地理、历史、伦理、法律、诗歌、小说等。
从1912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了5年的数。五年总共花了160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购买报纸书籍(1911—1927未曾间断)期间政治思相形成,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趣事有:反对自然科学,讨厌静物写生课,图画考试乱考,“袁大胡子”,杨昌济老师的鼓励,唐教员给的《民报》的旅行鼓舞,和同学萧瑜在湖南徒步旅行五个县。1917年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下,和几个朋友成立“新民学会”(其他地方也成立如“互助社”、“辅辅社”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谈论大事,也一体育锻炼。此时的思想比较复杂,有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但反帝反封建是明确无疑的了。
a——1918年师范毕业后,借钱去北京,住在三眼井,协助李大钊(北大图书馆主任)任图书馆助理员(每月8块),期间参加哲学会、新闻学会,遇到张国涛,爱上杨开慧。
b——1919年初,前往上海(游山东曲阜孔子家乡)→回长沙→五四运动后,组织学生政治运动,《湘江评论》主笔,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学生罢课→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之后又回上海,见到陈独秀和胡适→回长沙,组织联盟(边当教员边活动)→组织对省议会的冲击→组织学生示威游行。
c——1920年冬,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其实在1920夏,第二次在北京期间,学习了《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之后,他就理论上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还不是一个员。与杨开慧结婚。
a——1921年5月—7月到上海出席中国成立大会,10月湖南党支部成立,任委员。
b——1922年任湖南支部书记,组织工会,集中学生工人作斗争→上海组织反对赵恒惕运动→回湖南推动工会工作。
c——1923年出席党第三次大会,决定国共合作,建立反对北洋军阀的统一战线→在上海党中央委员会工作。
d——1924年春,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回上海,在工作兼任委员→冬天因生病回湖南休养,也组织省农动。
e——1925年,组织农会遭追捕→逃到广州,任《政治周报》主编,任宣传部长及中央候补委员,训练农动干部,开办讲习所,那时就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
g——1927年5月,出席武汉召开的第5次代表大会,他的农动政策被陈独秀等否定,任第一届全国农民协会会长。蒋介石反革命运动开始后,国共合作瓦解,被派往四川。
主要讲述了主席参与组织建立苏维埃政府的人生经历及苏维埃运动的成长过程。
a——总结1927年“失败、武汉政府失败、南京独裁政权胜利”的原因是“罗易是个蠢货、鲍罗廷是个冒失鬼、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
b——总结1927年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红军前身的组织→组织湖南长沙“秋收起义”并总结五点→建立工农第一军第一师→被民团抓到后逃跑到农民赤卫队→任新师前敌委员会书记→上井冈山被批评免职→任师长。
c——1927年11月在湖南茶陵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杜修经任主席)→1927年冬任军长(土匪王佐、远文才加入)。
d——1928年5月,与朱德会师井冈山,与“冒险主义、退却主义”作斗争,28年秋天召开井冈山会议(苏维埃运动胜利决议案获党六大批准)。
e——1928年冬,党的六大总结经验后红军在各地建立(湖北、江西、福建、海陆丰等)。
f——井冈山会师后进行改编,成立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任党代表,之后第五军成立,彭德怀任军长并驻守,朱德,后相继在东固、永定、上杭、龙岩成立苏维埃。
g——1929年12月红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会议,克服了之前许多不良倾向,到30年江西南部都收入红军之手,建立了中央苏区根据地。
h——1930年2月7日,江西召开了党、政、军出席的会议,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新的纲领政策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a——红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八项规定(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武装群众、要筹款帮助斗争)。
b——1929年,任红军一军团政委及前委主席。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最重要的是在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采用波浪式或潮水式的推进政策来扩大苏区。
c——1929年秋,与彭师会师后攻打长沙,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政委,二次攻打长沙失败后撤回江西(李立三主义是失败主要原因),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期间家人被何键逮捕,妻子、妹妹被杀害,两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及自己儿子后被释放。
e——1931年12月11日,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并宣告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任主席,朱德任红军总司令。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第二次会议,总结经验后进入长征(1934.10—1935.10),1935.01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
蒋介石动用九十多万兵力,作战40多万,约360个团,(对比红军18万正规军,20万游击队和赤卫队,可是火力不到10万支步枪),运用新的战略,包围红军。红军死伤超过六万,但是平民牺牲数量惊人(如江西苏区超过100万)。最后,红军主力(约九万)决定撤退,从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长征,游击队和赤卫队留守抵抗打后卫战。
主要简述了红军主力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御工程”的过程,同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红军如何迂回敌军,绕过层层封锁,不畏艰难,从福建(经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长江两岸等)到达四川的过程。
金沙江→与彝族部落饮歃血为盟→先锋队强渡安顺场→三十位英雄“飞夺泸定桥”(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桥)→进入四川境内。
主要简述了红军如何克服困难,战胜雪山、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过程,同时也讲述斯诺对红军长征的总结评价。
a——一万六千尺高的大雪山→炮铜岗→邛崃山脉→梦笔山→打鼓山→毛尔盖、茂功地区→1935年8月进入川藏边界大草地(一条人命买头羊、一个大萝卜够15人吃)→甘肃边境→胜利会师。
b——一路走来不容易,一共368天,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爬过18条山脉(5条终年盖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省,占领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大包围以及与中央军的战斗,穿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
c——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所经过的2亿多人民,不但不感到害怕,相反一批又一批的人民加入这支“为中国民族独立而战斗”的队伍之中。
a—— 刘志丹,出生于保安中农之家,榆林上学→黄埔军校→汉口→上海→陕西。1929——1932年生涯犹如一个万花筒,失败、挫折、捣乱、冒险、死里逃生、官复原职等,有“刀枪不入”的神话,是现代侠盗罗宾汉。
b——1933年初组织成立陕西第一个苏维埃,之后红军壮大,成立了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苏区有了自己的银行、邮局、钞票、邮票等。
c——1935年7月25日,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副总司令兼陕西晋革命军市委员会主席。→被张胖子“审问”之后复职→1936年过黄河进山西指挥“抗日”东征,途中不幸牺牲,葬在瓦尔堡,后来把保安改为“刘志丹县”以纪念他。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西北大灾年的绥远之行(1929年6月访问)所见到的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同时引用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材料,指出红军到达西北之前,这里农民所受到的名目繁多、奇形怪状、惊人繁重的捐税。
a——改革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措十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把农村人口划分为几个阶层。
b——代议制政府结构。乡、县、省、中央苏维埃一级一级推选。乡苏维埃下设各个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还有共青团(少年先队、儿童团)、贫民会、抗日协会、哥老会、农卫队、游击队等各个组织机构均由中央苏维埃、、红军领导。组织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是某个组织成员可以分派一定工作。
c——为了增加产量,利用大片荒地而采取的方法,老苏区警卫工作几乎由农民担任,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法,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星期六突击队),《婚姻法》的规定,教育计划及规定。
a——西北苏区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当前主要是合作社运动。
b——苏区一律流通苏区纸币,除边界可用白币,之前的银圆、银币、铜币已回收。南方用“钞票纸”,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粗糙,有的用布印,钞票上有口号,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中国革命万岁”等。
c——财政人民委员琳祖涵(林泊渠渠)解决红军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每月开支32万元,主要来与收税和自愿捐献。林泊渠的简要人生经历及《预算制订大纲》。
a——徐特立:1876年生于长沙→上学六年→清朝塾师→长沙师范学习毕业后执教→法国里昂学习→巴黎大学→1923年回湖南开办师范→1927年入党→俄国学习→回江西任副、正教育人民委员。
b——苏区教育制度分三部分:学校(苏维埃办),军队(红军办),社会(组织办)。不管哪种,当前主要教育任务是扫除西北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文盲,为政治而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28个字母)。
主要简述了斯诺上前线以来一路上同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贫苦穷人谈话的经历(如同周家村农户的谈话),体现了红军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农民革命宣传的深刻影响和农民真正把红军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主要简述了“正规的”红军部队的人员构成及其特点。(从政治部主任提供的统计材料分析)
主要简述了彭德怀青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直至成长为“”的过程。
主要简述了彭德怀总结斯诺访谈的有关红军采用游击战的原因及发展、取胜的一些主要原则。
主要简述了红军战士的日常的生活情况,重点叙述了“列宁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c——“列宁室”——每一连一团均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的设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悬挂马克思、列宁像,设有土制模型的专门研究军事战术的角落,挂战士笔记本的学习识字的角落,定期出版墙报的角落(各种各样材料汇编而成,表扬批评的红黑蓝),有两用的大乒乓球桌(饭桌),收缴来的留声机,开展各种集体游戏(识字牌游戏,高低分口号牌游戏),无鸦片烟或烟枪等不良行为活动。
主要简述了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的人生经历及其留给斯诺的印象,和鄂豫皖苏区的间立发展情况。
主要简述了白军如何在围剿期间对鄂豫皖苏区所犯下的罪不可赦、天理难容的滔天罪行。
主要简述了西北四大马封疆的统治,回民民族的由来,回民反对四大马的理由和对回民的诺言。
主要简述了红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一步步化解回汉矛盾,创建“回汉统一抗线”的过程。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军队活动的日记中了解到苏区红军是如何努力从实践中扩大统一战线的策略,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进行抗日。
(5)回到上海→汉口→四川万县→改编杨森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政治部主任兼政委→1927年离开去了江西,加入朱培德军队,任南昌军校校长兼公安局长→组织八一南昌起义,任军长→率部队去广东→退回福建江西湖南→参加湖南起义,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到井冈山会见,组合成立“新四军”,任军长。
主要简述斯诺回到河连湾时的所见所闻。河连湾后勤部:六十四岁的红军李战士——马夫,四十四岁的“礼拜堂”贾河忠,药剂师、理发师、基督教徒,江西苏区“反神”宣传,容忍宗教政策。河连湾附近的红军与民团之战。
主要简述了俄国(共产国际、苏联)对于红色中国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华苏维埃具有的国际主义精神。
1926年初,斯大林取胜后,共产国际成了在世界进行和平宣传的有力机构,1927年后的一段时间,共产国际和中国运动失联,直至第六次代表大会。1927年——1937年,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与红色区域无法直接联系)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从莫斯科和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对东方总支出不超过每月15000美元),相反,蒋介石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外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给他而不给的大量援助。
主要简述了兵变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蒋介石总司令之间不断紧张、尖锐的关系。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主要简述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要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政府的威望而又能同反对派及其等和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等措施。
主要简述了国共合作之后苏区和地区一些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点滴进步,红军和白军携手和唱《友谊天长地久》,共同预祝大中国的利。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对和十年政治斗争过程、目标、结果、经验等总结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