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推动一揽子宏观政策出台落地,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在扩大消费方面,将重点稳定汽车、家电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快推动5G网络、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支持和鼓励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台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在就业民生方面,将促进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拓宽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在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将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
作为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累计储备供应春耕所需农资2792.4万吨,占到全国需求总量的70%。目前,供销系统全力加大生产和流通,提升氮磷钾主要化肥品种和农药产能,保障农业生产。
截至4月26日,我国已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海南、重庆、西藏、陕西、青海、湖北、江西等14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
4月21日,青海省玛沁县等17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青海省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4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批准十堰市郧阳区等1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这标志着湖北省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4月26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等7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江西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从2020年4月启动至2022年12月结束,包括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11个方案。到2022年底,力争消除一批重大隐患、形成一批制度成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网商突破1300万家。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000亿,同比增长27%,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已覆盖全国约3/4的行政村。
今年,国家将在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方式走向全国。同时将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多策并举继续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加速整个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进程。
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知识产权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2521.9万件,平均每4.9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注册商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报告及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较2018年上升3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为了快速推进绿色生产,今年,中央投入14亿元用于粮食病虫害防控;选择3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开展化肥减量试点;在华北、西北地区建立220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在东北地区试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000万亩。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各地创新形式,推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大家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汲取力量。
银保监会日前要求各家银行机构持续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保障重点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增加深度贫困地区金融供给。
4月24日,为迎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传承航天精神 决胜2020”航天战旗接力传递活动,800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同重温“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15分钟后收到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其他国家发射首颗卫星时,最多只传回过“滴滴答答”的电报码的声音,而老一辈的中国航天人却用笔和算盘,让中国人的第一颗卫星在宇宙中唱响了这曲《东方红》。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航天开启了半个世纪的太空征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千年梦想;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两名航天员在轨驻留首次突破30天;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我国成为第一个对月球背面进行着陆探测的国家。
50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
2020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让人类震撼称奇的自然景观。地球日我们一起出发,去看看中国大地上的神奇景观。
4月20日,南通至上海的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开始联调联试。通沪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公里。开通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布局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 郑万高铁重庆奉节至巫溪客运专线日,郑万高铁新增一条重庆奉节县至巫溪县的客运专线启动建设,奉巫专线年全线. 实践二十号卫星核心试验全部完成
我国目前体量最大、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的通信卫星——实践二十号,近日完成全部核心试验,充分验证了超高速激光通信技术、电推进技术、太赫兹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后续,“实践二十号”将在边试验边提供服务的模式下,进行长期在轨工作。
4月23日,我国“雪龙”号“雪龙2”号科考船完成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此次南极考察历时198天,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与工程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既定任务。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察。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时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次探测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为此,探测器搭载了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
中国火星探测器分为环绕器与着陆器两部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预计在今年7月,探测器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随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和中途修正,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进入环火椭圆轨道,运行到选定的进入窗口,探测器将进行降轨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
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软着陆。火星车(即巡视器)和着陆平台分离后,将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和相关的一些工程实践活动。环绕器将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这次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3)。
2020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火星离地球非常遥远,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数百倍,目前最先进的探测器从地球飞到火星,大约需要七八个月。
今年7月将飞向火星的除了中国“天问一号”,还有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由日本H-2A火箭发射)。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已宣布推迟到2022年发射。
对火星的探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航天史。1960年10月10日苏联发射“火星1960A”探测器,人类开始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迄今为止,人类在技术上已成功实现了掠飞、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等。
作为我国火星探测数据接收的关键设备,由国家天文台负责建设的70米天线日在天津武清成功进行了反射体的整体吊装。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
受美国石油市场供应严重过剩、合约即将到期以及得克萨斯州将决定是否减产等因素影响,纽约原油期货价格4月20号收盘时罕见跌入负值,跌幅超300%。
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4月23日发表电视讲话说,卡塔尔将进行结构性改革,减少本国经济对石油产业的过度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测,今年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额将减少2500亿美元以上。卡塔尔等地区主要石油出口国面临财政收入锐减、预算赤字扩大、债务持续增加等问题。
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4月24日以视频方式举行,强调二十国集团将致力于通过加强区域和国际协调确保安全的旅行环境,重建消费者对旅游业的信心。二十国集团将为旅游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它们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以适应新的形势。
评估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旅游业将大幅衰退45%到70%,影响7500万个就业岗位。地方要闻
4月20日上午,随着官厅水库开闸放水,2020年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正式启动。到5月中旬,预计将向永定河北京段补水约2.6亿立方米。这也是25年来,永定河规模最大的一次生态补水。
以“绿色·科技·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本届博览会首次采用网络同步直播形式,运用5G+VR技术,全面展示了2000多个蔬菜园艺品种、230多个蔬菜文化景观以及80余种种植模式。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在淮南潘集煤矿外围探明一处特大型煤矿床,资源储量48.57亿吨,煤系天然气地质资源总量近980亿立方米。
近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这是国家在沿边地区设立的第8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试验区将建设百色综合保税区等,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开放等方面展开合作,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
云贵电力互联通道日前全线贯通,工程新建一条连接云南贵州的直流线路,形成跨云南、贵州、广东的三端超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全部工程6月投运后,可额外向广东多输送58亿度的清洁水电。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日前,亿利集团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海、西藏等地举行植树造林活动。此次植树活动,以“抗疫复工、护河治沙”为主题,共吸引了1000多名社会各界群众参加。同时,黄河流域“护河治沙”1000万株生态屏障工程也正式拉开序幕。
4月22日,北京通过“云签约”的方式在顺义区举行重点项目签约会,会上共签约了包括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在内的25个重点项目,投资额达202.4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69.8亿元。
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南段近日进行了提速试验,列车跑出了385公里每小时的试验目标速度值,实现了联调联试阶段性目标。横跨豫皖浙三省的商合杭高铁是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今年6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位于四川盆地的普光气田重点评价井――普陆3井日前获得高产工业气流,钻遇207米厚气层,试气作业日产13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初步预测天然气资源量达1234亿立方米。
青海省格尔木河线日完工,这标志着格库铁路与青藏铁路正式接轨。格库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抵新疆库尔勒,预计今年年底全线开通。开通后,从格尔木到库尔勒将由原来的26小时缩短至1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