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是人们开阔思路、交流情况、求得共识、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一种工作方式。因此,关注会议、报道会议,自然是以记录历史、推动历史、传播信息为己任的各种媒体不可忽视的报道领域。打开电视、翻阅报纸、登上网站,会议新闻所占比例均较大。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家媒体千方百计创新会议报道,在对会议精神的传递方面,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会议的组合报道、解释性报道、延伸报道和背景报道突破了以前的就会议报道会议的老模式。但是,也要看到,除了对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报道各家媒体下大工夫外,对大量的一般性会议,我们的报道与读者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形成了普通读者讨厌会议新闻的误区。我们对会议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写作上投入力量不够,程式化倾向时有出现,有些稿件的适用性、启迪性、可读性满足不了读者的高要求。我们要走出对会议报道的误区,重视报道各种大小会议,充分利用会议的新闻资源,增强会议新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会议中有新闻,记者要学会“淘金术”,增强其可读性。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部门和群众团体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都有其明显的目的。或是传达政令,或是布置任务,或是研究解决问题,或是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市、县一级召开的会议,往往涉及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务,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然如此,那么,受众为什么不爱听会议新闻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形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召开何种会议;会议的议程和主要内容;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讲话;参加会议人员名单等等。无论什么会议报道都往往摆脱不了这个框框。会议中有价值的东西淹没在面面俱到的报道之中,给听众以老调重弹、空洞乏味的感觉,这叫听众如何不反感呢?
看来,要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除了会议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外,关键在于记者要打破会议报道的老框框,想方设法把新鲜、重要的新闻报告给受众。笔者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不是简单地摘抄会议文件,而注意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进行一番纵、横、上、下的分析比较,吹去黄沙,筛选出“黄金”来。纵比,是和以前同类型的会议相比,看哪些内容是前所未有的;横比,是和其它不同类型的会议相比,看哪些是这次会议所独有的;上看,看领导最迫切让群众知道的是什么;下看,寻找群众从这次会议中最想得到什么信息。这样上下、左右一比较,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心中就有了数。写稿的时候,不说枝、不说叶、不谈根、不谈须,单拣最鲜嫩的一枝花奉献给群众,把新思想、新政策、新任务、新措施、新决定、新经验、新成绩、新典型、新问题从内容繁杂的会议中抽出来报道,会议仅仅作为新闻都能给受众新鲜有价值的信息,受众不再感到会议新闻是似曾相识又重来了。
从受众的角度落笔,把会议新闻写得离受众近一些。采写会议新闻,仅仅筛沙取金,把握了报道的要点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最佳角度展现“金子”的光彩,吸引听众来认识它的价值。
我们过去习惯从领导的角度来写,不管什么会议新闻,都离不了领导同志的讲话。有的通篇稿件就是某某领导指出、某某领导强调、某某领导希望,这种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报道,显然是离受众远了。
另外,还有的习惯于从工作的角度来写,老是这次会议针对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有什么指导意义。一、二、三、四干巴巴的罗列,把会议新闻写成了会议文件的翻版。不善于把会议内容和受众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无视受众的需求。这样报道结果只能是“说不说由你,看不看由我”了。
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化为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要担负起这个职能,我们的报道就要多从受众的角度落笔,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搭起沟通上下相互理解的桥梁。
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这种利益相关和一致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表现不十分明显,或者是内在的、隐形的。这就需要记者想方设法把有直接联系的内容挖掘出来,使之明朗化,促使受众把自己放进去,设身处地地考虑党和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意义,自觉调整自己的行动,与党和政府同心协力。
多写人性、动态,把会议新闻写得活一些。受众爱听爱读人情味浓、场面生动,富有情节的报道。会议是新闻人物集聚之地、活跃之处,其中不乏生动感人情景。记者可以放开手脚泼墨弄笔,描写会议中人的感情、动态,以情表意,以动传神,把会议新闻写活。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领导同志也是人,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感情。
2005年元月6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周伯华到新化验油溪老屋岭村访贫问苦,周伯华先走访了3户贫困户,在快要离开村庄时,有一位78岁的老党员送上两双自家纳的布鞋,周伯华双手接过布鞋,眼泪涮地流了出来,千叮嘱万叮嘱新化县委县政府,一定要对贫困的危房进行改造,并加强技能培训。而娄底日报记者当时没有做领导活动的新闻写,而是写了一篇新闻特写《省长情洒老屋岭》。文章在《湖南日报》、《娄底日报》刊发后,省委政府办公厅的人说,这篇文章是近几年来写省长活动最好的文章之一。
要学会“局部放大”。什么叫做“局部放大”呢?通俗地说,局部放大就是把局部的新闻事实放大到全局。就是抓住会场中某一个特殊的新闻事实表现出的具有新闻内涵、具有特殊情感、具有特定的时效空间等元素,来打动受众,反映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新闻事件。
在同行中,运用局部放大增强会议新闻感染力的事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召开会议的规模有大有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记者究竟要怎样采访会议新闻,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只能视情况而定。我的观点是,能有局部放大的机会,坚决要抓住,因为,只有情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才能把受众的心“引”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而打动人的情感,就是我们记者在一个平面上,“画”出的激动人心的、记述准确的新闻事件。可见,局部放大,是搞好会议新闻的一种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