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谈及台湾。当局“高潮”了,急忙向美国表达“诚挚感谢”。
当地时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
杨洁篪强调,台湾、香港、新疆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行径,并将继续作出坚定回应。
据台“中央社”报道,当局“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今日声称,在中美会晤前,美国向当局进行了详尽简报,并承诺会说明会谈情况,“诚挚感谢美方关注台湾议题并表达立场”,还称美国对当局的承诺“坚如磐石”。
评论区里,有网友嘲讽道:“你以为你是谁啊?”“很明显这次对话一次开始中方就把美方打懵了”“美国一直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据台“中时新闻网”19日报道,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研究员格罗斯曼(Derek Grossman)分析称,中国大陆、当局和美国政府僵持不下。中国大陆在持续加强对台湾地区的关注,美国政府却在深化与当局的“联系”,更何况中国大陆与美国长久而又深刻的分歧不仅仅是这一处。展望未来,中美双方的关系很难从零开始。
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去年12月9日,崔天凯大使就曾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美关系不会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但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重要历史经验必须铭记。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对于当局甘为美国“反中”棋子,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也多次表示,挟洋自重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徒劳。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外部势力干涉和“”分裂图谋,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今天(19日)应询时也表示,当局挟洋自重、吹哨壮胆无异于饮鸩止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局若胆敢铤而走险,拿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台海和平稳定作赌注,必将遭致毁灭性失败。”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举行,在开场白的阶段,中美之间激烈交锋,唇枪舌战,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尽收眼底。
在双方支持开场白的环节,美方就将后续谈判的议题都抛出来,毫不怀疑,这是要在媒体面前制造拜登政府对华强硬的印象,对于美方居高临下的姿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洁篪硬气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强调美国要改一改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中美首场高级别外交对话,可以说,不打不相识,经过大半年高级别会晤的停滞之后,中美关系需要在阿拉斯加“破冰”,探寻大国相处之道。中美双方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的会晤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中美这样两个大国,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举行会谈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是中美关系的特殊性使然。
在会谈一开始,备受关注的是开场白的礼仪和彼此双方的激烈交锋,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中美关系高度敏感性。
首先,中美之间发生了一场“礼仪之争”,借助自媒体的力量,一下子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关于是否超时的问题,双方在互致开场白的时候都超时了,但是美方在一开始致辞的时候就超时,作为东道主,的确是不合礼仪。在中方代表致辞时,杨洁篪回应了美方的指责,表明了中方的立场,对于美方所谓的从实力地位与中国打交道,杨洁篪说,美国没有资格从一个优势地位和中国对线年前都没有这样的资格说这样的话。王毅谴责,美方在中美战略对话之前,升级对华制裁,无端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其次,现场记者的去留是另一个争议点,正常来说,在开场白之后,记者退场,但是在中方致辞结束之后,美方代表要求现场的记者留下,布林肯和沙利文又要作补充发言,布林肯的理由是,中方致辞超时了,所以美方要作补充发言。问题是美方补充发言之后,就让记者退场,那中方也要补充发言,记者当然应该在场。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中美战略对话开场白“拖堂”了,各路记者可以享受一场中美外交的“饕餮大餐”。
最后,在自媒体时代,外交已经现场直播了,美国作为东道国,在外交礼仪方面,失去了待客之道,美方还指责中方“哗众取宠”,其实是布林肯、沙利文需要在媒体前表态和表演。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共和党一直指责其对华态度软弱,为了表现出对华强硬和对等,布林肯、沙利文要在发言时间上表现强硬。
从外交过程和效果来说,职业外交官之间的磋商和谈判还是要与新闻媒体保持适度的距离,毕竟外交不是综艺选秀节目。中方带着诚意来到寒冷的阿拉斯加,并不是配合美国表演所谓的“实力地位”的剧目。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历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挫折之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是双边关系“止损止跌”的机会。当然,如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所说,“如果认为我们为了这次对话所谓‘有成果’,就会答应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要求——我劝人们最好放弃这种幻想,这种态度只会把对话引向死胡同。”
中美对话的前提是平等与相互尊重,管控分歧、聚焦合作,将中美关系拉回到正常轨道。如同阿拉斯加的天气一样,寒冬已经过去,但是依然是冰天雪地,中美关系面临着一连串的挑战,一次对话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要足够坦诚、理性,开启对话之旅,就算是成功了。
中国有俗语说,不打不相识,这次阿拉斯加的中美高层对话,也是彼此的试探、摸底,媒体看到的是浓浓的火药味,以及唇枪舌战之下的火光四射,但是,也要看到中美关系的基本盘,以及中美关系的底线。大国关系的底线和框架并不是一方制定的,而是双方互动、博弈、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斗争与妥协得来的。
首先,中美之间需要厘清彼此的身份和地位,只有这个问题有了基本共识,才能消除重大误解。中国是“体系性的国家”还是“体系内的国家”,这是美国的重大的疑问,美国在《临时国安战略指南》中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竞争者。杨洁篪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是体系内的国家,并不是挑战或者取代现有国际秩序的国家。中美两国元首通话时达成的共识是“不冲突、不对抗”,美国是体系性国家,也不存在所谓的“美国回来”的问题,但是如果美国将“美国回来”视为集结盟友对抗中国,那就让中美关系“脱轨”了。
其次,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套路”深深,所谓从“实力地位”与中国打交道,不过是重新整合同盟网络。在中美阿拉斯加会晤之前,美国与日韩进行了“2+2”,而美日澳印四方的首脑视频对线日举行,换句话说,集结“印太”的海洋国家,共同对抗中国,形成海陆对峙的态势。布林肯认为,同盟国家对于“美国回来”是满意的,所以,盟友也是美国对华外交的筹码。
最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无需多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军控以及其他地区热点问题,都需要合作,世界之所以关注中美战略对话,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国的重要性,美方也没有必要在“印太”转了一圈之后,再跑到阿拉斯加与中国对话,有时候套路太深,反而没有了诚意。
这项运动,火出圈了!年轻人很“上头”!4个月,新增相关企业超10万家!又一新风口
56分+42分+35分!队史首人!这就是莱利给他2.86亿美金顶薪的原因
因网约车拒违停,两乘客“赖”车里近30小时,警方已取脚垫尿检,最新进展:行政拘留7日
LG 27GR93U 显示器上架:27 英寸 4K 144Hz,3499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