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忙碌、生活压力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80后秃了”“90后养生”这样的自嘲逐渐被大家接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能够实现的愿望似乎越来越少,积累在心中的遗憾却越来越多。
80岁的王渝生教授,在福建漳州云水谣的一棵千年榕树下,和青年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对于“人未老、心已老”的社会症候,他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人要怎样做才能快速变老。
第一是学会留啤酒肚。每顿应酬都不落下,使劲熬夜,把肝功能搞衰退,代谢变慢,脂肪就能堆积起来了。
第二是学会失眠。保持焦虑的心情,凡事都在意别人的看法,多攀比,积攒压力。皮质醇的水平一失衡,想睡都睡不着。
第三是学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大脑分泌的催产素就像一个奖赏系统,关闭它,我们就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心。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面相和善、笑容可掬的长者,曾经担任过中国科技馆馆长,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科技史专家。
除此之外,王渝生还是一位活跃的B站UP主。在B站,他喜欢和他的“小朋友们”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也聊伽利略、牛顿这些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在年初揭晓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榜单上,有一个名为“银发知播”的特殊群体获得了这份荣誉,王渝生正是其中一员。
获得这一荣誉的人中,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中学退休教师。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他们照样玩转互联网,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知识。
热心科普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因为“脑洞大开”的实验风格而被网友们亲切称作“吴姥姥”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入选感动中国的13位老人中,有10位都是B站UP主,分享天文、物理、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
在B站拥有385万粉丝的戴建业,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教授。他在主页的个人简介里写道:“大家不要叫我老爷爷,我在B站也想变年轻”。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网友开始热情地参与诗词创作。每隔一段时间,戴建业就会收集整理大家的投稿,从专业角度做出点评。
网友们渐渐把戴建业当成知心好友,戴建业也会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入手,给年轻人们分享人生经验,和生活的百般境遇。
像他们一样,很多为中国科技和人文发展做出贡献的教授和院士,往往都始终用开放的心灵面对时刻变化着的世界。
袁隆平在晚年,依然踔厉奋发地冲刺在科研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冲击新的杂交水稻亩产世界纪录。直到2021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水稻繁育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都是在位于湖南的杂交水稻中心大院的稻田边。就在几年前,袁老还会亲自下田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
2019年,当第三代杂交水稻投入试验时,90岁的袁隆平又兴奋起来,一天要到田里看好几回。
袁隆平的整个科学生涯,都在与年轻人打交道,提携和关照年轻人的成长。这股丝毫不输晚辈的活力和认真劲,让很多他的学生们都受益终生。
那些他身边曾被称为“袁三代”的年轻人,都已经成长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分布在育种、栽培等各个研究领域。
这些老学者、老院士,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实践中,他们从未停止思考和实验的脚步。同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赋予了他们昂扬向上的身心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他们即便年岁已长,也依然拥有身体的充足活力,与思想的无限活跃。
就像王渝生演讲中说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好奇心与求知欲显得十分重要。
世界很大,有充足的机会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领略新风景。最根本的,是不要丧失对事物的兴趣,永远保持好奇心。
在科技圈赫赫有名的彭志辉,人称“野生钢铁侠”。大学硕士毕业之后,他一直从事AI算法的相关研究工作。他以“稚晖君”为名,在B站分享过许多自己设计的硬核作品。
机械臂是在工业装配领域具有广阔前景的尖端系统。为了改进传统机械臂的不足,彭志辉自己编译了一套算法。他改造的机械臂可以学习人手的运动轨迹,完成给葡萄缝针这样精细的操作。
最近,经过几个月的自学、设计、加工和组装,他结合了轮胎和仿生足两种主流设计的优势,制作出可以高效移动的“轮足机器人”。
今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马晓云等30名青年同志,以及航空工业沈飞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等19个青年集体。
来自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甘霖,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发团队负责人,为“中国芯”量身打造了系统与软件生态,支撑了“九章”量子计算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重大工程。
来自空间科学领域的李敏,参与研制了20余颗国产卫星的精密定轨软件系统,将我国卫星实时定轨精度提升两个量级。
今年春天,ChatGPT的横空出世,使得“和AI抢饭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的重要技术科学,已经展现出了超越性的能力,并在许多领域可能给社会带来冲击。
早在2020年,中国科学院就列出了包括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激光雷达在内的多达35项被外国“卡脖子”的技术清单,作为近年重点攻坚的科研任务清单。
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深刻警醒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国家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
拥抱新鲜,无惧向前,新的时代同样需要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变革求新的传统。国家的开拓创新,正需要各个领域的青年人才发光发热。从科学的视角探寻世界的奥妙,归根结底是关照人类社会的未来。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一切都在复苏中的春天。个体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出现焦虑和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正如王渝生所说,在这一时间节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我们的心灵松松绑”。
想说的话就说,想去的地方就去,想见的人就见,想做的事就做。不拘一格寻找新的出路,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