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线上版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北冰洋海浪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研究人员用5个气候模型,对1975—2005年和在RCP 8.5情景(到2100年升温5℃的情景)下2081—2100年两段时期,北冰洋的海浪气候与海洋风和海冰浓度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的极端海浪事件也会变得更加频繁,由过去每20年发生一次变为每2—5年就会发生一次。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北极地区沿海洪水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4—10倍。(2)未来该地区几乎每个地方的海浪高度都会有所增加,预计本世纪末阶段有些地区每年近海的最大浪高可能会增加6米,比20世纪末期高出2—3倍,将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居民及基础设施的安全。(3)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中有些地方气候变暖的程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3倍。 气候变化会对北冰洋的海浪气候产生巨大影响,而海洋条件的恶化将直接影响沿海社区、能源基础设施、航运甚至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安全,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
大规模减少人类排放可能要几十年才能让全球地面温度出现可检测的变化。7月7日刊登于《自然—通讯》的这些结果表明,减缓气候变化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因为短期努力难以看到效果。
尽管减少人为排放是缓解全球变暖必需条件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大气可能出现变化的时间尺度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减排可以立即影响全球变暖,但气候系统惯性强、固有背景噪声大,这些特点会掩盖突然改变对气候系统的短期作用,但气候系统对于其他人为排放的响应还不明确。
挪威奥斯陆CICERO国际气候研究中心的Bjorn Samset和同事,通过情景建模研究了多种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急剧减少的影响。由于使用的是理想化的减排情景,因此研究人员指出研究中的时间点不能作为预测指标,但可以对时间尺度提供一个大致概念,即在气候系统存在固有背景噪声的情况下,这些变化何时能被检测到。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不同气溶胶在内的许多排放物来说,全球地表温度降低可能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统计学上可测量的程度。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能检测到的影响,但减缓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的排放能在较长时间内大幅缓解全球变暖。因此,虽然减排改变全球温度的作用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这不应成为反对采取减排行动的借口,因为这些行动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见效。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今年最新发布的2015-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最终报告显示,2019年是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当前,地球平均温度已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摄氏度以上,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未来5年内,出现一个或多个月份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至少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约为70%;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至少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约为20%,且这种可能性在不断增加,新的“史上最热年度”可能在5年内出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经济活动“停摆”,碳排放强度减弱,但报告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未降低,因为二氧化碳停留时间非常长,可达上百年。疫情期间短暂减排,不但不会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还会使人们更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世界气象组织的这份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加速,这是气候变化的又一个警钟。
2020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与欧盟等有关方面通过视频形式共同举办“第四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为中方联席主席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说,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启示我们不论是面对疫情挑战,还是气候危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方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支持多边主义,尽最大努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与各方一道,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是中国与有关方面于2017年共同发起的会议机制。本次会议邀请了二十国集团国家、各谈判集团主席等共39个《巴黎协定》缔约方参加,主要围绕符合《巴黎协定》目标的可持续绿色复苏展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