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国际旅游业整体复苏态势良好。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最新晴雨表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际旅游业同比增长182%,全球目的地接待了约1.17亿国际游客,几乎是2021年同期接待的3倍,达到2020年同期接待的48.5%。截至6月2日,全球已有45个目的地取消了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限制,其中31个在欧洲。
与此同时,受当前新冠病毒主流毒株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性影响,国内各地疫情“此起彼伏”,在国内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国内旅游业重启进程缓慢。2022年“五一节”与“端午节”小长假国内旅游业接待水平不及预期水平,国内旅游收入仅分别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与65.6%。
旅游业是具有极强正外部性的行业之一,旅游活动的恢复对于拉动经济复苏有重要作用。从消费动作角度来看,完整的旅游活动链条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来看,旅游策划、文旅设施投资建设、旅游空间运营等环节中蕴含着大量的就业与投资需求。
为推动国内旅游业重启,带动国内经济复苏,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于5月31日,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及《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四版)》,提出要缩小跨省旅游“熔断”机制范围,强调“坚持常态防控,坚持精准防控”的总体原则,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调整到县(区)域。此外,铁路方面自6月1日起,国内火车票预售期由5天重新调整为15天,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游客出行的购票需求。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多项旅游业“助企惠民”扶持政策。
2022年二季度以来,山东、陕西、河南、北京等地主要围绕帮扶旅企和招徕旅客两大路径,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助力旅游业重振。
针对“帮扶旅企”政策,各地出台政策主要可归纳为专项资金、金融赋能、业务开展三大领域。
多省市区安排专项千万专项基金,以投资重点项目、帮扶困难企业的形式推动旅游业重启。如河南与媒体广泛合作,投入7000万元重点补贴文旅企业线万元用于补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发展等。上海推出减税降费、房租减免、降低成本等普惠性措施,并对旅游企业给予上限为每家300万元的稳岗补贴。
为缓解旅行社资金压力,2022年2月多地已下发文件,表示将暂退还旅行社80%的服务质量保证金。为进一步帮助旅行社攻克难关,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湖南等地再次出台政策,将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的比例由80%提高至100%。
此外,多地已开展“保险代替保证金”缴纳的试点工作。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工作,扩大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范围”,月底文旅部批复北京、天津、湖南、甘肃四地成为新试点省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试点省市(海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西省、青海省、河北省、陕西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天津、湖南、甘肃)。
为帮助旅游企业提高获贷成功率,切实解决其合理纾困需求,山东、海南、湖北等地要求各市要针对重点旅游企业建立融资需求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旅游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并主动帮助旅游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苏州开创“疫贷码”、湖北开拓“楚天贷款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企业融资便利度与可能性。江西提出要加强“文旅贷”建设,不断补充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降低旅游企业贷款门槛。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广州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苏州推出文旅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并对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予以贴息支持。湖北针对文旅业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制定差异化融资方案。
此外,部分省市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助力企业融资。河南举办投融资招商活动,培育重点文旅企业上市,计划投资52亿元重点推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林州红旗渠景区、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等2291个文旅项目。广州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加大文旅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力度,完善文旅投融资体系。
针对疫情影响导致的还贷困难问题,湖北等地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合理地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展期和续贷安排。广州鼓励保险机构简化理赔手续,提高理赔效率,强化保险保障能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保险产品供给。
为激发旅游企业活力,部分省市下达激励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引客业务。云南针对旅行社招徕省内外过夜游客数分别制定奖励政策与补贴。伊犁州公布旅行社送客排名奖励标准。博州对组织专列、自驾、包机等游览博州且达到相应标准的旅行社进行奖励。广州统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各种文旅促消费活动。北京聚焦文化演出场所扶持引导,对示范书店、转型升级书店和“三进”书店等给予补贴和奖励。
为给旅游企业创造更多业务机会,河南着力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消费平台,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文旅消费形态。北京、海南、山东等地制定出台旅行社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活动的细化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交由旅行社承接。
为提高旅游企业自身业务能力,广州实施旅游饭店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大文化主题酒店、星级民宿评定力度,并提高文化资源在旅游饭店的使用率,优化旅游住宿产品结构。苏州开发“云课堂”加大导游人员培训力度,鼓励星级饭店、备案民宿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并以赛代训,组织开展饭店职业技能竞赛。山东创新证照办理方式,探索推行由公安、消防、文化和旅游等多部门联审联批运行机制,推进旅游民宿证照办理,提高旅游企业业务开展效率。
针对“招徕旅客”政策,各地出台政策主要可归纳为折扣优惠和特色产品两大方面。
为吸引游客前往当地景区游览,地方政府主要采取免门票或发放旅游优惠券的形式,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享受切实福利。
西安曲江新区6月起连续发放文旅惠民券和消费大礼包,开展百日旅游促销活动。新疆乌鲁木齐推出旅游景区、夏季演出优惠政策及活动。伊犁州推出了交通+旅游补贴政策,包含航空组团、铁路组团、汽车组团、自驾旅游、研学旅游5种类型。博州除了门票优惠及减免政策外还推出酒店优惠及旅游产品优惠。海南联合8大OTA平台及5大新媒体平台,携手多家航空公司及五大免税集团等金融机构,向全国发放价值超千万的优惠券。湖北神农架借郑渝高铁开通契机,表示一个月内持抵达神农架高铁站车票的游客,可免费游览神农架林区的六大景区。
此外,部分地区针对特定人群开展优惠:河南以“学生游”牵引“河南人游河南”,面向学生开展覆盖175个景区的免门票活动。西安太白山、壶口瀑布、华清宫等多个景区也推出中高考生免门票的优惠政策。海南对抗疫工作者免费开放所有A级景区,并在酒店、免税店、机票等方面给予不同力度优惠。
夏已到来,研学旅行、露营、夜游等热门旅游领域成为更多旅游者的选择,各地专注细分领域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暑期将至,研学旅行热度势不可挡。海南瞄准研学、亲子、青春三大旅游客群,推广毕业季、开学季等研学主题产品,预热暑期市场。河南启动“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项目,与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开展常态化线上研学培训。陕西西安的秦岭野生动物园和大明宫,汉中的留坝,宝鸡的周原、太白山等地也都纷纷推出研学旅游产品。
露营已成为当下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旅行方式之一。广州将在珠江公园举办首届露营节,以活动的形式集音乐节、市集、露营等热门元素融合。海南三亚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推出“露营+剧本杀”的实景游艺项目。
针对文化旅游,苏州支持民办博物馆、民办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并对符合条件的场馆给予补贴。河南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推出16条主题文化线路,并持续举办“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北京实施文化消费促进行动,聚焦文艺表演、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等领域,完善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政策。
2022年6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明确将于7月开展文旅企业服务月活动,进一步聚焦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与落地,开展金融精准对接服务与消费助企惠民活动,建立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以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当前,旅游企业依然面临资金困难、受援手续不清楚、疫情反复等困难,以下几方面将继续是下半年各地旅游政策的关注重点:
进一步落实对文旅企业“白名单”、重点文旅项目融资需求库等的完善与构建,为文旅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和优惠措施,切实解决困难企业合理需求。创新设计开发更多符合旅游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扶持精准度,发挥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
应加大对帮扶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政策落实的跟踪与监督,确保对政策的明确解读与答疑解惑。充分调研了解各企业在申报政策扶持、获取政策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推动多部门的协同办理,并优化、简化相应的申请程序,让困难企业真正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政策扶持。
免门票举措带来的收益十分可观,以山东青岛为例,新增加11家国有A级旅游景区免门票开放后,6月1日至16日,仅这11家免门票景区游客接待量达59.68万人次,直接收入增长4.18亿元,国民经济增值17.9亿元。
各地将会继续加强文旅优惠政策,以电商、自媒体等网络途径为消费优惠券发放的重点渠道,以节庆活动为契机,聚焦“夜间经济”“研学旅行”“露营”“音乐节”等热门领域,搭建文旅消费平台,促进旅游消费。
当前各地政府应继续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时了解企业与从业人员诉求,做好政策效果评估和研究储备,根据疫情形势,不断完善优化相关帮扶措施。同时,要注重对相关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引导和汇聚,积极为旅游业重启出谋划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