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本来是旅游业传统的黄金时期,从今年7月上半月的订单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将迎来一个暑期大爆发。但7月下旬疫情出现之后,各地纷纷加强管控措施,范围涉及交通、景区、大型会议等,“退订”“停止接单”一度成了各家旅行社的高频词。
在深圳一家旅行社营业部,一位负责客户接待的员工告诉记者,暑假一开始咨询报名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但到了七月下旬,随着一些地区疫情的暴发,他的业务从咨询出游变成了以退订为主。
7月20日以来,南京机场疫情传播链持续延伸到了多个省份。文旅部紧急发布通知,部署进一步做好文化和旅游的行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不得组团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不得开展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的“机票+酒店”业务。记者走访了深圳不少旅行社,发现自七月底开始,不少旅行社已经停止接单,到了八月份,深圳旅行社所有导游基本处于停工的状态。
网上各大旅游订购平台也纷纷推出各种产品的快速退改政策,本来有望火爆的暑期旅游市场迅速降温。
深圳市民:本来计划要回老家,还有去其他省份玩的,但是因为疫情期间全都取消了。
飞猪旅行度假事业部副总经理 崔宇鹏:疫情、自然灾害等给暑期旅游旺季带来了冲击,交通出行、酒店等产品的退改业务量会出现显著增长。我们快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措施,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实时更新了交通、度假、酒店等产品的退改措施。
携程发布的《2021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原本今年暑期(7月1日到8月31日)跟团游和自由行订单较2020年同期将增长10倍以上,在跨省游恢复将满一周年之际,暑期跨省游订单量也同比增长达到了413%。而如今,这些数据都已发生巨大变化,8月的亲子游几乎全面。
眼下已经接近八月底,暑期也将很快随之结束,那么低风险地区的景区呈现怎样的旅游特点呢?继续来看记者报道。
因为疫情原因,8月份的跨省游业务陷入了停滞,很多游客选择在本地旅游。记者在深圳的一个地标性旅游景区看到,很多家长带孩子,还有同学之间结伴前来游玩。记者了解到,这个暑假,很多家庭都没有出远门,随着假期进入尾声,家长就带着孩子在市里到处走走。
这个景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暑期来这里游玩的多数为本地游客,散客为主,看不到任何外地旅行团的踪影。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强化文化和旅游行业室内场所防控措施”的相关要求,各类艺术馆、剧院、博物馆、景区内演艺剧场等室内场所都加强了疫情防控力度。在这个景区里,记者看到景区室内的项目都已经关门,旅客进入景区需要出示绿色健康码。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暑期旅游旺季一开始的表现基本符合此前的乐观预期,局部地区甚至有超预期的表现,但随着疫情的延伸,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市场对于局部疫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也具备了一定的韧性,短线游对于长线游的替代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发中心教授 胡卫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离大中城市两小时左右的车程,包括高速、高铁的范围,是老百姓旅游需求的一个主战场;都市的在地休闲,我们说微旅游、微度假会成为一种常态。
此次疫情对不少旅游业从业者的收入冲击不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导游行业,他们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我们来看记者的报道。
李斌是深圳的一名资深导游,从事导游行业有十五年之久。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负责出境游,但在2020年疫情暴发、出境游被完全切断后,他就改成了带国内游的团队。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反复,他带团出游的工作少了很多。
导游 李斌:8月份的话是完全停工的一个状态,5月、6月、7月只是会有零星的几天在工作状态当中,其他(时间)基本上就是赋闲在家。
由于导游这个职业通常没有固定底薪,所以近两年来的疫情对于旅游从业者的收入冲击不少。李斌告诉记者,以前平均每月可以出团20天左右,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到15000元之间。但一旦没有出团,收入就基本为零。
导游 李斌:不出团就完全没有收入,因为导游这个职业没有固定底薪,收入影响很大。
李斌并不是个例。业内人士表示,全国大部分导游现在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负责导游培训上岗的楚媛媛告诉记者,这两年从事导游行业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今年,她的团队中不少导游由于收入锐减转行做了其他职业。
深圳市宝旅导游服务公司总经理 楚媛媛:今年暑假这样一个旺季的时候突然(疫情)暴发,所以这个就引起大家非常大的焦虑了。现在来讲,我觉得流失率大概都已经达到了60%多了。
目前,旅游从业者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旅游业何时能够“解冻”。业内人士认为,不应因为当前的疫情形势就对今年国庆黄金周乃至今年未来几个月的旅游市场过于悲观。首先,目前各地的防控措施果断高效,加上疫苗接种率快速提升,疫情可控性大大增强。其次,在经历了多轮局部疫情后,旅游市场的韧性明显增强,本地化的休闲旅游消费仍然能够为区域市场提供一定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