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邑县潘家街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大邑名师、大邑县三入红旗手,成都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一所新建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管理在新建之初就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摒弃“常规化、追赶式”的思维,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二是着眼师生的发展,着力高效科学治理模式的探寻。
是什么让办学不到四年的潘小迅速赢得社会口碑,成为百姓口中“家门口的好学校”呢?
一次谈线月底,校长到分管局长办公室汇报工作时,局长问校长:“你认为老百姓认可一所学校,最看重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最看中的是学校的管理,看学校教师是否优秀。”“对,管理出质量!新学校正是突破管理弊端的好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场对话引发了校长对学校管理深深地思考: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适合潘小发展需求呢?管理不只是一个班子、几套制度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学校价值文化、组织结构、运行状态、评价机制等等的科学实施,实现师生的全面成长,达成学校的目标及愿景。
学校的管理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层级化管理,另一种是当下创新的扁平化治理。两种体制,各有利弊,如何选择?同时学校发展面临着“四难”:吸引优秀教师难;新来的教师适应工作难;全新组合团队磨合难;在城区众多优秀学校的强势下,社会认同度难。新学校发展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认识到不能按部就班,必须超常规思维、弯道超车、开好局、起好步。经过全体教师参政议政、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大家一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扁平化治理。
潘小的管理体系并不满足于亮点工作的取得,而是要追求一种全员奋进的治理机制。立足潘小资源优势,围绕走“扁平化治理”的工作定位,学校将师生发展目标任务清单交由若干中心来分解落实,同步规划,搭建了“扁平化”治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五心多点”的全域布局。
其次,工作责任岗位设置改变。层级式垂直管理,容易造成学校领导层与普通教师之间交流机会少、沟通渠道不畅、相互之间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不便于很好地人尽其才,智慧共享,也不便调动基层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潘小对一线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设置CEO,从副校长到普通教师,人人竞选上岗,自己组阁。项目组组长实行自主选择申报,校长办批复任用,组员由组长物色聘任,做到人岗相适、扬其所长。
最后,学校领导方式改变,实现了领导工作重心下沉。层级式垂直管理,是由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组长—教师组成,管理更注重执行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容易层层衰减、效率不高。只有听得见枪声,才能指挥好战斗!在扁平化治理下,校长和行政人员经常下沉到项目组、参与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切磋,了解现状、听取心声,面临问题,及时指导,不再有越级指挥之嫌。
检验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标准,最终取決于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让老师感受到“一线的心声和信息”能直达“天听”的尊严感,感受到资源与智慧共享、公平与竞争共存、干部与教师共治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为达此目的,潘小实施了四大举措。
扁平化治理,本质上是一种依法治校。潘小制定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目组的责、权、利,奖优惩劣,为学校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如:建立宽严相济的考勤制度、多劳多得的量化考核制度、激励争先的职称评聘制度、团队考核的整体评价制度、先进教师的多元评价制度……一系列多元评先项目,捕捉教师闪光点,激发教师自豪感。学校将团队考核纳入目标,发挥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主体作用,鼓励多元参与。
学校项目组CEO负责制定项目方案、组织项目推进、开展项目总结,每学期初向校务委员会演说实施方案、推进计划、成果预设,每学期末向全体教师展示成果、交流心得。学校考核组根据日常检查情况和期末展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评出等级,直接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责任岗位项目化的实施成果丰硕,教师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为增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结合学校地处槐子树街,潘小秉承古人“门前一棵槐,家里出人才”的情怀,挖掘槐树寓意生发文化之根,将学生喻为茁壮成长的槐树,提出“育美槐千树,成大方之家”的发展愿景,着力培育精神文化。如:经过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反复论证,提炼凝聚共识的办学愿景,以愿景彰显精神价值。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读书丰富精神家园;举行充满仪式感的各类典礼,以典礼展示精神风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聚合精神力量。文化需要载体,载体需要活动,活动需要主题。学校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犹如五月的槐花,在槐园里美丽绽放。比如:通过美好故事分享会、“故事里的美好槐园”、编撰《写在诗里的美好故事》等途径,分享学校遇见的美好故事,传播美的种子。根据教师年轻化的特点,学校开展了文艺联欢、快乐抽奖、苔藓微景观制作、共享小镇之旅、“三八”节致最美的你等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共享欢乐,凝聚人心。
“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在潘小,每个教师量身拟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发展。梦想引领教师成长,扎实开展的系列培训为教师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借力实小网校、共研体、联盟校等优质资源,夯实教学常规,建设高效课堂,发展学科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兵活动。如“着眼课堂质效,提升信息素养”“强化常规夯落实,分享经验促提升”“教育论文撰写技巧专题培训”“扎根课堂,提高质量”等相关培训和教研,促使一支优秀的槐香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学校挖掘槐树寓意而生发文化之根,将学生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槐树,提出“育美槐千树,成大方之家”的发展愿景,“培养有槐德、望家国、能创艺美好生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小槐树的根,喻为“人格之根”,主要是培养中国人格;小槐树的树干,喻为“强健之干”,主要培养身心健康;小槐树的叶,喻为“美雅之叶”,主要培养审美雅趣;小槐树的花,喻为“创造之花”,主要是学会创新;小槐树的枝,喻为“智慧之枝”,主要是善于学习的素养。学校建构“小槐树”课程体系,以“学力、活力、创力”为课程类别,以期通过“小槐树”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让办学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小槐树”课程体系通过相应的管理中心和项目组牵头进行管理,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融合创新开发。如学生成长中心和信息科技中心等相关项目组开发的“乐亨皮影”“古筝音韵”“机器人”“3D打印”等撬动学科融合、跨界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四大举措,带来了教师角色和工作效果的转变,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带来了亮点突出、特色突出的工作成效。比如皮影戏,深受学生喜爱,是潘小一张文化名片,乐享皮影项目组CEO张莹功不可没。她说:“过去是要我做,现在是我要做,教师从工作的奴隶到工作的主人。”红领巾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三个频道的节目丰富多彩,校园电视节目、视频先后荣获六个省级二、三等奖。红领巾电视台胡桃老师说:“参与课程建设让我体验到了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也让我明白了不断去探索和学习才是进步的原动力!”家国课程项目组高屋建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10月举行的央视频《幸福诗篇·我为家乡代言》活动中,27名学生的演讲被“央视频”APP、四川电视台刊播,他们还有机会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进行展示!由CEO郭世珍带领的家校共育项目组,以创新的工作,实现家校共育共同愿景。郭世珍老师说:“自己个人应变能力提高了,思维模式改变了。”学习力项目组摸索出低年级范读、情景读、评读的“三读”朗诵教学,成效喜人。该项目组组长李月徵老师说:“我们将持续关注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
潘家街小学实施“行政管理扁平化、岗位责任项目化、全盘工作协同化”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围绕学生的最优成长、教师的最大可能去重构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技术、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团队建设,为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搭建了平台,为每一位教师的自我发展搭建了舞台,为每一名学生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作好了保障,为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声誉大增。从第一个招生季担心招不到学生,到近两年“摇号”“多校划片”招生措施的巨大变化印证了社会的满意度。3.6班王亚东家长说:“最初把孩子送到潘小,有当‘小白鼠’的顾虑,经过两年的学习,孩子各方面提高很大,现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育美槐千树’办学理念的落实。”1.3班李俊康家长说:“虽然我的大孩子在龙江路小学毕业,但是基于工作的原因,想把小孩子放在身边,选择了潘小,经过一年的学习,我觉得把孩子交给潘小,我非常放心。”
专家同行认可。2020年5月15日潘小承担了大邑县现代教育治理现场会,潘小所有教师的课堂、课程活动成果面向与会省市领导和教育同仁进行展示,校长和相关老师作了经验交流;2020年底,学校以《三化强治理》为主题在全县创新创优工作中进行汇报。两次活动,潘小以精炼的语言、朴实的行动,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发展成果丰硕。一系列上级的表彰就是荣光的见证。比如:2020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中小学“云教网课你最红”教师展评活动最佳组织奖、省最佳人气奖、四川省第十五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奖、成都市城乡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二等奖、成都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涌现了大批优秀教师,市级名优骨干教师7人,县级名优骨干教师16人……
选自《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9月刊/栏目:以评促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