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7月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事为公办学校;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2.2022年,广州在“公参民”脱钩的政策下,一大批民办学校转为公办。2022年6月21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今年呼和浩特市要进行“公参民”学校的整改,涉及整改的学校共有6所。2022年10月20日,抚州市两所“公参民”学校,即抚州市行知学校(原抚州一中实验学校)、抚州市临汝中学(原临川二中实验学校)完成转型。
“公参民”指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这类学校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最为典型的是衡水中学,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办了19所民办学校。近年来,这类学校确实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张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参与办学的力量越来越复杂,导致问题频出,社会反响强烈。
实际上,对于“公参民”学校的清理规范早在2006年就出台过政策,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有关部门即发文要求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并对现有改制学校进行清理规范。但在10多年后的今天,各地仍有“国有民办”“公办民助”等“公参民”学校。直至2020年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各地才开始重视“公参民”学校改制工作,因地制宜探索措施,落实意见要求。
(1)推动义务教育完全回归公益属性、营造公平育人生态。义务教育是教育之本,它关乎着我国国民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关乎着国家的人才战略推进,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在公办学校的参与下,虽然有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势教育资源,但是,“公参民”学校的高昂学费,却完全背离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守“公益性”的初衷。而且,“公参民”学校每年高额的收入都会有一部分纳入政府财政收入,也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直接导致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不公平局面的出现。所以,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取消“公参民”学校,对维护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和公平性非常关键,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2)助力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公办学校模范引领,民办学校百花齐放。取消“公参民”学校,就意味着公办学校不再参与本校外的管理工作,也意味着民办学校可以独立发展。这样就能让公办学校集中精力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促进民办学校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当公办和民办学校都找准定位,齐头并进,也就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各个学校的均衡,从而实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
(3)剥离名校光环、促进民办教育市场良性竞争。“公参民”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公办名校的参与,而只要有名校的支持,哪怕只是冠名,就足够让家长们趋之若鹜。相比较而言,独立的民办学校就没那么受欢迎了,由于没有公办学校的信任背书,家长多会质疑民办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也因此,各地民办学校的招生情况一直都很不乐观。一方面利用的是公办学校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又以民办学校的“高收费”机制,这种办学模式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教育秩序。所以,取消“公参民”学校也是为了维护教育市场的稳定,给予民办学校更多的发展空间。
(4)推动理顺公办、民办学校管理机制、明晰各方责任。当前,民办学校是以自主招生、电脑随机派位录取的方式进行招生,“公参民”学校也是采用的这种方式,相较于公办学校对口直升和划片入学的政策更为灵活,可操作性也更大。加之,教育部门对于“公参民”学校的招生管理并不是那么严格,这就导致出现了掐尖招生以及很多家长找关系、走后门让孩子入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所以,取消“公参民”学校,将其转为公办或者民办,就能够厘清对学校的管理体制,不论是对招生入学还是收费模式方面,都可以有更为明晰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杜绝了教育腐败。
(1)“公参民”问题频出,社会各界多有不满。“公参民”学校带来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如:一些地方出现了“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公办学校品牌”的办学模式,其中公办学校出品牌和师资,一般可占有一半股份,而居民通过购买带有该校学位的商品房即可获得入学指标。这种模式看似是多方获利,对于政府而言,不用花太多钱,只需出让土地就可解决区域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对于公办学校而言,借此可以有更多收益;而对于房地产来说,会直接根据参与的公办学校影响力而进行定价,而且定价一定会比市场价高出很多。但其实这是“饮鸩止渴”,所有政府不愿花的钱,最后还都是让居民承担,这就严重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公参民”是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统一化、专业化的必然举措。“公参民”学校出现在我国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社会背景下,但如今,我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兜底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均衡覆盖,“公参民”学校的存在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体系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消除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不良因素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这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民生所指,国运所系。
(1)落实公办学校主体责任,引导其积极主动配合。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公参民”中的公办学校直接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因为不论是全部改公,还是退出改民,对公办学校的利益都是冲击。所以,要提高公办学校的政治站位,引导其积极主动配合改革方案,提供优良改革建议,在改革过渡期中辅助做好家长、老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正向的舆论引导。
(2)强化地方政府思想认识,科学决策,稳步推进。改革总会经历阵痛期,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在“公参民”学校的改革中,各地政府应关注家长的诉求,结合本地财政实际情况,清晰界定,明确改革范围,制定合理方案。强化措施实施前的听证和调研,做好意见收集,做到民主实施,稳步推进。
(3)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评估清理效果。为防止出现清理不到位,改革失效等情况,教育部门应牵头,联合各级政府、纪检部门成立督导组,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于界定不清、违反条件转公的情况进行严查,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并进行通报,为改革赋以高压,助力实施。在各地清理全部完成后,要实施回头看和效果评估,以指导各地学校有序发展。
1.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对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行为进行规范,从此义务教育彻底告别“公参民”。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为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你市教育局计划召开全面取消“公参民”学校工作部署会。假如由你负责会议组织工作,你会怎么开展?
3.在清理整治“公参民”学校的大背景下,某学校被转为民办性质学校,引发家长不满。家长聚集到教育局门口,要求谈判。领导安排你去处理这件事,你会怎么办?
4.在市教育局召开的全面取消“公参民”学校工作部署会上,各县区教育局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该项工作推进难度太大,涉及的学校和家长太多,担心各方意见太大,畏难情绪很大。假如,你是市教育局负责人,你会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