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出…
 科技热点透视:科技成果赋权…
 吴璟:对2025年房地产市场进…
 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
 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
 山东文旅报道 日照市—麦盖提…
 各地花样文旅活动点燃消费热…
 解锁新场景新玩法 各地“秋冬…
 冰雪春天|事关万亿级大市场…
 近期值得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
 最新要闻!事发于12月24日凌…
 美国决定将古巴从“支恐”名…
 2021年11月24日国内外热点新…
 热点速递:国际新闻热点综述
 国家烟草专卖局
 2024时政热点:国内外时事汇…
 时事观察丨法国对非影响力继…
 今日国际战争 10 大热点新闻
 盘点2024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
 2024-10-31|环球军事热点
 教育强国建设中区域推进拔尖…
 四川教育要闻(12月7日-12月…
 名校来了——搜狐教育2021高…
 精品赏析 三四百字如何写活现…
 精选《人民日报》15篇时评范…
 揭秘!撰写新闻报道的必备技…
 把“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
 风驰电掣 天涯咫尺(2024年终…
 科技创新托举中国起重机新高…
 今日财经头条|五部门详解推…
 11月多地楼市成交量创新高;…
 今日财经头条|国新办将就促…
 楚都故地焕新 寿县旅游“出圈…
 宁夏十大旅游热词出炉
 热点话题丨文旅融合让古村“…
 今日要闻!12月11日凌晨12点…
 大事大事!速看!1月14日今日…
 11月22日凌晨1点前传来十条好…
 想去留学不知道怎么选国家与…
 出国学传媒专业这些学校不能…
 2025马来西亚新闻专业留学院…
 网友称看了荐股视频后跟风被…
 “两新”政策落地成效如何?…
 时事新闻早读(20241224)
 《解放军报》评出2024年度十…
 和平不易:2024年国际军情十…
 全球焦点:2024年12月4日国际…
 新闻联播罕见用10分钟阐述的…
 《新闻联播》报道:以高质量…
 林武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强调 办…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科技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出炉!获奖者分享感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7 20:00:30 | 【字体: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颁发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名个人和14项成果获奖。这是《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励条例》修订后的首次评审活动。

  个人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基础研究奖授予“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等4项成果,技术发明奖授予“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等5项成果,科技攻关奖授予“黑土区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等5项成果。

  据悉,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于2002年设立,2003年首次评审。2024年,为贯彻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精神,中国科学院改革了科技奖励体系,修订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强化了新时期奖励导向,按科技活动的特点分别设立4个奖项,实行分类评价。

  个人成就奖获得者是在我国最早开展锂电池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的陈立泉与长期从事量子材料领域研究的陈仙辉。

  聊到固态锂电池研究历程时,陈立泉可以滔滔不绝讲两个小时。他的科研人生就是中国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史。

  当今,锂电池已成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而陈立泉开启固态锂电池研究时,中国连自行车都处于普及阶段。

  1976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固体所)访学的陈立泉注意到国外的一个新动向——整个马普固体所几乎都在研究氮化锂,据说可用来制造汽车的动力电池。这个动向让他作出一个大胆决定——从原本的晶体生长研究方向转向固态离子学。

  两年后,陈立泉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并在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固态离子学实验室。他开始带领团队在我国开展锂电池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1988年,我国第一块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在实验室诞生。

  此后,他带领团队又陆续研发出纳米硅碳核心负极材料以及系列核心正极材料,为我国锂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制出我国首条圆柱锂离子电池中试线,策划推动了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为我国锂电池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作出奠基性贡献;布局了固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在全球率先实现规模量产和应用,引领了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

  聊天时,比起谈各种奖项和荣誉,陈立泉更愿意谈未来的构想,“我现在85岁了,后面有几件事肯定完不成,但我要把想法提出来”。

  他有一个“电动中国梦”。“‘电动中国’包括交通电气化、设备智能化、能源低碳化,锂电池是驱动‘电动中国’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之一。”陈立泉说。他盼着“电动中国”成为现实,也希望有人能接续完成这个梦想。

  “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我们是多学科团队,可以从多角度开展研究。”获得基础研究奖之后,“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陈凌在分享获奖感受时说。

  此次获得基础研究奖的奖项还有“银河系早期形成与演化”“金属极小晶体尺寸效应”“光感受调控生命过程机制研究”,几乎都是多学科合作、建制化攻关的结果。

  陈凌记得,2021年8月10日,地质地球所召开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工作动员会。当天,研究所成立了7个任务组,涵盖火星地质、物质成分、地下结构、磁场、空间环境、宜居要素、地质工程多个学科研究方向。那天,陈凌马上建了个火星地下结构相关研究微信群,“只要对此感兴趣的人,我们都加进来”。

  “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研究团队就这样火速组建起来。陈凌团队聚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结合,负责火星长期水活动历史多学科综合研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团队从事行星遥感研究,负责火星车巡视探测规划和物质成分探测研究;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张金海团队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负责火星雷达数据分析;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团队从事地质地貌和古气候研究,负责火星沙丘水活动的地貌研究;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杜爱民团队从事行星磁学研究,负责火星表面磁场演化研究。

  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很快取得了诸多新发现。他们创新行星雷达弱信号提取、高精度成像和建模仿真系列方法,首次发现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变化,揭示了火星长期水活动历史和长尺度干-湿、冷-暖环境变化;首次利用沙丘地貌研究火星现代水活动,发现火星低纬区表面液态水关键证据,揭示了现代风沙活动与水活动交替的短尺度环境变化,开辟了火星沙丘水活动研究新方向;自主研发火星车磁场探测仪,并创新数据标定方法,首次实现火星表面磁场巡视测量和信号精准提取,揭示磁场变化和持续的弱磁场是火星长期水活动的关键约束。这些“首次”展示出不同学科研究协同攻关的实际效果。

  此次技术发明奖授予“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高性能聚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等5项成果。每一项成果不仅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放方面获得了高价值知识产权,还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团队有个基本理念——坚持和专注。

  过去20年里,他们团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空气做成实用的“超级充电宝”。

  2004年,就在很多人坚持火电要大干快上时,陈海生却看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他觉得,可再生能源存在不稳定问题,要想大规模发展必然要解决储能问题。在决定做储能研究之后,他开始思考“干什么”和“怎么干”。

  至于“干什么”,陈海生说,中国科学院的团队做事要有3个判断标准,一是“大事”,首先要做国家有重大需求的技术,要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二是“硬骨头”,技术不能是一捅就破的窗户纸,而是企业不愿干、干不了的事,要有先进性,代表国家水平;三是“有基础”,要结合学科基础和专业优势,要与工程热物理有关。

  这3个标准一点点把他带到了压缩空气储能的方向。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不使用化石燃料、不依赖地理条件,可以大规模推广,具有技术先进性,而且系统工程里的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都是工程热物理专业的拿手绝活儿。

  至于“怎么干”,陈海生认为,要遵循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从基本原理创新,到关键装备研制,再到系统集成验证,稳扎稳打,积小成为大成。

  “我们团队有两句口号,一句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另一句是‘做先驱,不做先烈’。”陈海生说,20多年来,团队就专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这一件事,一步一个台阶,从1.5兆瓦示范,到10兆瓦,到100兆瓦,到300兆瓦,再到600兆瓦,性能屡创国际纪录,并孵化出该领域全球首家独角兽企业。

  “未来,我们将面向能源领域重大需求,向大规模、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发展,如6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促进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陈海生说。

  “获得科技攻关奖,我心里感觉沉甸甸的,这个成绩其实代表了中国科学院过去60年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的历史积淀。”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总工程师贾仲君感慨。

  此次,贾仲君参与完成的“黑土区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与“大型低温制冷机及提氦工程示范”等5项成果获得科技攻关奖。

  贾仲君回忆,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家拥有肥沃的黑土地,中国科学院在黑土地领域的主要任务是把资源家底摸清楚;到90年代时,中国科学院开始建立集成技术,对盐碱地涝害问题进行治理;90年代之后,东北成为国家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及高强度利用在增产粮食的同时,使黑土地出现“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问题,中国科学院开始研究黑土区耕地治理技术,并在2021年启动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面向黑土地高强度利用下的保护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团队开展了黑土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在侵蚀沟复垦、沃土定向培育、区域适宜性技术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构建起东北黑土地土壤退化评价体系与沃土定向培育技术;首创基于秸秆填埋的沟毁耕地修复技术,构建了耕地中小型侵蚀沟填埋复垦技术体系。针对黑土地土壤退化区域分异问题,他们创新集成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辽河模式等模式,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增加0.3%~0.5%,土壤侵蚀率降低80%,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

  这些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国家重大任务的实施,4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主推技术,相关技术核心示范面积14.8万亩,累计推广近2.6亿亩。

  对于贾仲君等获奖者来说,此次获得的荣誉更代表着一个新起点。“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两块地是完全相同的,目前我们正在攻关的技术主要围绕智慧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开展。”贾仲君说。

  和贾仲君一样,所有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获奖者都在领奖结束后,回到各自的科研岗位上。他们将从新起点出发,奔向下一程征途。

  (原标题:是荣誉,更是起点——中国科学院颁发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QB期刊 中国科学院叶方富团队提出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外泌体-分泌microRNA精准分析的集成光热微载体

  中国科学院团队:优化紫外高级氧化工艺,实现水中微污染物精准去除 Engineering

  FIE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章宇超团队综述:等离激元增强电催化 CO2 还原活性和选择性

  FIE Viewpoint: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液态金属印刷为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业节能开辟新路

  FIE News: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林扬明研究员——低熔点金属促进Pt基金属间纳米晶合成

  申请即将截止:Electronics Best PhD Thesis Award & Travel Award

科技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科技新闻:

  • 下一个科技新闻: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出炉!获奖者分享感… (01-17)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热点透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解析与未来展… (01-17)
    普通科技新闻 把“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01-16)
    普通科技新闻 风驰电掣 天涯咫尺(2024年终系列报道·科技篇… (01-16)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创新托举中国起重机新高度 (01-16)
    普通科技新闻 中国及科技强国在新兴热点研究领域的科研表现… (01-15)
    普通科技新闻 这一重要会议召开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作出最新… (01-15)
    普通科技新闻 2022年06月05日B (01-15)
    普通科技新闻 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发布 嫦娥六号、Sora等入… (01-13)
    普通科技新闻 盘点中国那些领先全球的科技!这是我们中国崛… (01-13)
    普通科技新闻 2021我国重大科技成果_1978年至今的中国科技成… (01-13)
    普通科技新闻 本周题材焦点:固态电池+仿生机器人+存储芯片… (01-12)
    普通科技新闻 科幻射击RPG新作《Project S》预告:美女与外… (01-12)
    普通科技新闻 Vision Pro初体验:现实中的科幻让人热血沸腾… (01-12)
    普通科技新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2022将成最具科技含量冬奥… (01-11)
    普通科技新闻 海宁人也能体验冬奥会运动员专用智能床朱永明… (01-11)
    普通科技新闻 小家大事 5G+北斗+UWB技术深耕智能车联网技术 (01-11)
    普通科技新闻 今日早报 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报 每天一分钟 知… (01-10)
    普通科技新闻 今日早报每日热点15条新闻简报每天一分钟知晓… (01-10)
    普通科技新闻 2024时政热点:国内外时事汇总(12月13日)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