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层出不穷,作案手法也不断演变。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渴望健康、认知较弱、同情心重等特点,骗取老年人钱财。
养老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主要骗局有“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银行”“投资返利”等。犯罪分子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来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违法犯罪。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用上了智能手机,与社会生活贴合得更紧了,生活更方便了,但不少老年人欠缺网络安全知识,对于网络及网络安全方面了解得不多,成为一些诈骗分子的“收割”对象。一些软件偷偷收集老年人信息,进行数据画像,甚至向老年人推送各种劣质内容、欺骗性广告,让老年人陷入各种网络套路中。还有的诈骗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生活较封闭,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诱骗老年人付费、购买保健品等物品,还有些内容打着“免费”、“1元培训”、“零基础”等噱头,吸引老年人参与,部分老年人在当时很容易“中招”,后来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作为家庭成员,我们要多关爱老年人,教给老年人更多的网络安全知识和防骗技能。提醒老年人微信、支付宝、网银等各类支付软件不要放太多钱,对于网上支付操作不熟练的老年人,建议不要在微信、支付宝内绑定银行卡,只存少量零钱,银行卡尽量不开通网上支付业务,避免受骗后造成大量损失。同时,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讲讲防骗知识。
老年人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自身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网络技能和信息辨别能力。平时散步遛弯的时候,多看看宣传栏、关注官方消息,有效识骗防骗,让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守好每一分养老钱。积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软件,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短信等。
由于现在老年人独自在家的时候比较多,子女不在身边,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收取老年人“材料费”“保险金”等。
另外,有些骗子利用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功能的不了解,用AI虚拟合成功能,伪装成老年人的子女、医护人员或者“热心人”与老年人联系,告知老年人其子女急需用钱,要求老人转账到特定账户,以此骗取老人的钱财。这种骗局利用老人对智能手机的不熟悉和对子女的关心,致使老人上当受骗。
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对上门维修、送货、送礼物等身份不确定的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多与子女联系。时刻谨记不要轻易付钱,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找老伴、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或找社区工作人员,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尤其是如果需要银行转账,一定要警惕,绝不一个人去办理此事,要与家人商量,到银行后一定要征询银行工作人员意见,不要轻易汇款。
同时,老年人自身要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持和坚定自己正确的思想和理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诈骗套路层出不穷,而老年人的防范意识薄弱,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有的诈骗分子打着免费赠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专门租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公司的“保健产品”和“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还有的诈骗分子采取产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验、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或假冒伪劣产品。
近些年,有部分公司在注册时将公司名称注册为“***养老银行有限公司”,并在线下租用场地,打出“养老银行”的名号吸引老年人前来存款。以投资返利或消费返利的方式诱导老年人投资消费,现场发放粮油米面,更有甚者还会承诺免费旅游等额外福利。这种骗局完美利用了老年人的“占小便宜”心理,从本质上看,还是骗子利用言语获得老年人信任后的“空手套白狼”。有的诈骗分子还总是以各种“年会”“公司周年庆”“幸运会员”等方式,让老年人相信自己是“幸运者”,或者以免费送老年人礼物,让老年人交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诱骗老年人转账到指定账户。
诸如此类的以各种“活动”形式实施诈骗的行为,老年人自身应提高警惕,坚决说“不”,拒绝参加所谓公司或个人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等活动,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公司实力”,防止陷入骗子的套路。老人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征婚要通过自己信得过的亲友和正规的婚介所去征,谋求工作要到正规的中介所去找,出版书籍要到正规的出版社去洽谈。
生活中,老年人平时应多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不要随便接不熟悉的电话,对不熟悉的电话不要随意告知家中的基本信息;对不熟悉的电话提供的服务要谨慎;尤其是对电话对方以“公检法”名义提出要处罚、扣款,询问基本信息的要予以拒绝。如果老人受到不明电话骚扰,要及时告诉家人,让邻里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忙处理,或者及时报警处理。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