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1914年5月13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
叶飞(1914年5月13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大学校长[1] 、华侨大学名誉校长[2] 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4月18日叶飞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著有《叶飞回忆录》等。
出生在菲华混合家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从小就有两个家乡、两个家庭、两家亲人。他处理“小家”与“大家”、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堪称楷模。
1940年末,叶飞和在新四军服务团工作的王于结婚后,有了战争年代的“新家”。夫人怀孕,他从不让她骑马,也不叫自己的警卫员照料她,而是让她跟战友们一样行军走路。他说:“部队要打仗,战士们更苦,我怎能只管老婆呢?”夫人则说,这就是丈夫爱她的方式,她爱的“就是这样的丈夫”。有了孩子后,每逢一个战役开始,叶飞在前方浴血奋战,夫人则在后方边带孩子边做支前工作。“”中,造反派把叶飞和王于揪到卡车上游街,他俩“站得很挺,头也抬得很高”,这是他们在用行动告诉“不懂事的娃娃们”,什么是真正的人!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国留学潮”、“下海经商风”、“与海外拉关系热”也变得时髦起来。他和夫人“约法三章”:“第一,不让子女到海外求学;第二,不让子女利用他的关系下海经商;第三,不让子女因私事与华侨、海外华人接触。”并被家人严格执行。1958年在厦门指挥过一生中最后一次战役———炮击金门的叶飞,早在1991年,就对台塑王永庆先生拟来厦建设大型石化项目十分关注,曾同夫人和长女小楠说:“我死后就葬在厦门,这是对你们俩正式的交代!”女儿最理解父亲的深思熟虑。她说,父亲“生不能看到祖国统一,死也要在这离金门台湾最近的地方,等着那一天。”2000年春,叶飞和夫人的骨灰一起安放到厦门烈士陵园。陵园里立着陈毅元帅题写的“烈士雄风,永镇海疆”的厦门解放纪念碑,安息着为解放厦门而牺牲的烈士,当年炮击金门的战斗英雄安业民的陵墓也建在这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最后选择的还是“和他的战士们在一起”,等着看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是叶飞的出生地,他回国从事革命后,长期无法与故里双亲团聚,为了一睁眼就能够看见亲生父母的笑容,就能在双亲慈祥目光注视下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便在自己居室卧床的对面墙上,端端正正地悬挂着亲生父母的半身照片,日复一日地与双亲进行无言的交流。50年代的一天,叶飞接到大妹妹爱玛寄来的求援信,说家里生活困难,碾米厂面临倒闭,希望能给以资助,帮家里渡过难关。那时他已是“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却“囊中空空,无金无银”,即使想倾家荡产资助也没什么可倾可荡。但作为家中的大哥,他又不能不管,考虑再三,还是给大妹妹回了信,表示如果弟妹们愿意回国,他可以供他们上学,帮助他们就业。此信一去,爱玛再也没有回信,“想必是难以理解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89年1月25日,乡音已改的叶飞副委员长,率全国人大代表团应菲律宾参议长沙隆加邀请飞抵马尼拉,菲方给予仅次于国家元首的礼遇,鸣礼炮17响。与华侨华人代表前往机场迎接的爱玛献给他一大束鲜花,他一把抱住阔别70年的妹妹。爱玛说这是她“一生最自豪的一天”。叶飞则对提问的记者说:“我是为促进中菲两国的友谊而来,中菲两国是近邻,又有血肉相连的亲戚关系,更应该世代友好下去!”29日,他特意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地亚望镇,身穿白色西服,带领全家大小给他父母扫墓,他在墓碑前三鞠躬,并敬献一大束黄玫瑰,借此表达自己的无限哀思!
1945年11月10日,原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被任命为刚刚组建的新四军第一纵
核心提示:叶飞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金门炮战,世界瞩目。能够“炮打金门”,我很高兴,不能实施“登陆金门”,自然遗憾。世上事物,有利有弊,坏事能变好事。毛主席的方针变了,不占金门,把它留给蒋介石,这样对国际政治斗争、对统一中国都有利。
叶飞的父亲叶孙卫是福建南安人,母亲是菲律宾人,她有文化,而且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和英语。1914年5月,叶飞诞生在菲律宾奎松省。叶飞两岁时,母亲便开始对他进行英语教学。那时候,菲律宾各报经常刊登有关中国的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消息,母亲便将中国发生的事情讲给叶飞听,小小年纪的叶飞此时就有了报效祖国的决心。1919年,父亲带他回到了故乡福建南
1962年12月美英两国签订协定,将美国“北极星”导弹转让给英国,但不包括导弹的热核弹头。1963年英国开始“北极星”A3T热核弹头的研制。1965年开始试验,1968年服役。
“黄太阳”热核炸弹共有两种型号,MK1和MK2。MK1由英国设计和制造,MK2则是美国B28热核炸弹的改进型。该热核炸弹服役到1972年,后被WE177热核炸弹所取代。
“红须”核炸弹于1954年由英国原子武器研究院开始研制,1959年生产,次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不久又装备英国海军。主要装备“勇士”、“火神”、“胜利者”、“堪培拉”等轰炸机和“弯刀”、“掠夺者”等战斗机。
该鱼雷是英国马可尼水下系统有限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设计研制的小型反潜鱼雷。由水面舰艇发射,或由飞机、直升机投放,也可作为“伊卡拉”火箭助飞鱼雷的战斗部。该鱼雷于80年代初期装备英国海军和空军,还出口埃及、挪威和泰国等。
“黑箭”号运载火箭是英国本土唯一的运载火箭。1964年9月,英国政府决定在“黑骑士”号研究用火箭的基础上开发一种小型的三级火箭。“黑箭”号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使用过氧化氢和煤油作为燃料,上面装有RPE Westcott制造的Waxwing固态火箭发动机作为第三级。当“黑箭”号的第二级燃料用完后,它仍然保持连接在第三级上不脱离,直到惯性滑行到远地点。这时火箭的第三级才点火并分离第二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延时之后,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将有效载荷加速到轨道速率。
该水雷是典型的具有预编程序、微机控制、多路传感器的现代沉底雷。系英国8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先进新型通用水雷,可由布雷艇、水面舰艇、潜艇布放,也可由飞机投布,主要用作沉底水雷,布放在水深5~200m的海底,攻击潜艇、水面舰船、登陆艇等,也可用作锚雷,布放在入水深度75~200m的海中,攻击潜艇、水面舰船、登陆艇等。该水雷由英国原马可尼空间防务公司水下武器系统部(Underwater Weapons Division of Marconi Space and Defence )、现马可尼水下系统公司,于80年代末开始研制,90年代初开始试验,现已投产并服役,但外销情况不详。
117/118型MK系列减速炸弹是为适应现代战术攻击飞机实施高速、低空突防轰炸和超低空水平轰炸发展的一类新型航空炸弹。于60年代初开始研制,可以改装到英国现役普通低阻炸弹上和美国的MK80系列低阻炸弹上。广泛装备英国海、空军的作战部队。
这种英国自行研制的热核子弹头于1982年开始研制,1995年开始服役。目前“三叉戟”2导弹热核弹头仍在服役。
英国AS-90自行榴弹炮是为了替换“阿伯特”105毫米榴弹炮和老式的 M109 自行火炮。由英国政府招标,最终英国维克斯造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