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崛起的西方列强不断欺负中国这个老大帝国。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遇到老师打学生,又是又使中国人感到痛苦和失望。中国人深深地尝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头。
两次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向英国学习,搞起了洋务运动,但英国从未停止侵略中国;甲午战争,促使中国向日本学习,最终催生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是中国命运并未由此改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很多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苏联,中国走上了新民民主义革命道路,但是霸道的苏联在二战损害了中国主权,冷战期间等又推行霸权主义,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民国蒋介石政权则持续学习美国,但是美国也是非常霸道,经常损害中国利益。
但是有一个国家,中国持续学习的时间最长,虽然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被打败了,但是国人对其一直评价很高。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有句顺口溜:“娶日本老婆、雇中国厨子、开德国汽车、住美国房子、戴瑞士手表、用英国管家、去韩国美容、穿法国时装、戴南非钻戒……”虽然是个段子,但是说明国人对德国制造的高度认可。
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欧洲列强俄、英、奥、法、土环顾之下,把几百个四分五裂的城邦统一起来,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件事让远在东方的中国羡慕不已。这简直的由弱转强的楷模呀。于是中国成为德国的“粉丝”,在轰轰烈烈洋务运动中,中国人对德意志生产的一切产品都极有有好感,并且,这种好感逐步加深,深入骨髓。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和西方国家已经打交道了几十年,领教了西方军事科技的厉害。深知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了。不过对于落后的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发展军事工业上。
李鸿章掌握晚清军政大权,其嫡系武装装备的几乎都是德国制造的军火。源源不断的白银,从大清的国库漂洋过海来到中欧,换回一船一船的军备。李鸿章对于德国军事装备赞不绝口,他老人家曾经曰过:“英国和德国制造的新式炮火最为精妙,并且,德国克虏伯后门钢炮在击败法国军队后更是驰名中外…………”
李中堂四处炫耀其先进装备,也赢得清朝其他封疆大吏的纷纷点赞。一时间,德国制造在清朝军队中风靡一时。
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行动中,大多数是步兵,这支步兵的主要装备也几乎采用德国军火——七响后膛快炮与毛瑟枪。这些装备在打败白彦虎匪军和阿古柏侵略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宗棠也是“德国粉”。他还特意叫胡雪岩在上海购买了克虏伯后膛钢炮48尊。
李中堂不仅痴迷于德国大炮,而且采购了德国军舰。那时候英国军舰是爆红款,但是李鸿章宁可购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的产品。伏尔铿造船厂是克虏伯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北洋海军7艘主力舰里有5艘是德国货,其中,包括了赫赫有名的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巡洋舰“济远”、“经远”和“来远”。这些军舰上的大炮就是克虏伯参与生产的。
这样,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购买的德国军火,光大炮就接近2000门,在当时这是非常大的订单。
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而且促使清朝在军事再一次做了“转弯”,开始重视新军训练。但是采购的装备也几乎是德国产品。不仅采购了军备,而且借鉴了德国的军队制度。清朝计划在1905年前练成三十六镇新军。
新军负责人之一袁世凯,也深爱德国装备,他的新军中的陆军中炮队,全部使用克虏伯炮。
在近代中国军事历史上,“汉阳造”是大家都熟悉的轻武器,其原型就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驳壳枪”,也是德国毛瑟发明的。
德意志之所以可以在19世纪逆袭,在于重视经济和教育。德意志在这方面的努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包括普鲁士与周围国家建立关税同盟,奠定了经济统一和强大的基础;实行强迫性的教育制度,到19世纪中期,入学率高达80%。所以德意志的逆袭和统一,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因素,在政治、教育、经济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打败之后,经过一番折磨,很快又走上了“强国强军”的道路。
1933年,纳粹党领导人希特勒上台,号称建立“第三帝国”,不久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度让欧洲和世界陷入灾难的深渊。
不过希特勒在执政前期,在恢复经济方面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他完善了社会体系,降低失业,发展了经济。
这样一来,这位后来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统治下的德国,在遥远的中国有了“粉丝”——蒋介石。
蒋介石一直对近代德国的崛起赞叹有加,即使年轻时候在日本留学,也是身在日本心在德,曾主动学习德语,并在1912年与1918年两次奔赴德,学习和研究了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他还写了一篇大作,赞美德国的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制度。
估计老蒋也是看到中国被列强虐得不行,和一战后的德国心有戚戚焉,很羡慕德国能重新崛起。还模仿纳粹褐衫队建立“蓝衣社”;中国近代的第一款制式步枪“中正式”就是德国授权中国生产的214式毛瑟步枪。
后来日本和德国结盟,中国和纳粹德国成为敌人,蒋介石学习德国的历程就无疾而终了。
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直到90年代才重新统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9年和新中国建交。两国一开始同属在社会主义阵营,互帮互助。
1972年,新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1978年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再度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其中德国也成为学习的重点。
一开始,中国也只是钦佩德国的制造业,但是随着国家之间交往和人员来往的日益频繁,国人越来越多研究德国人有形产品以外的东西,包括德国人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等。德国人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靠谱、严谨、精致”——当然随着认识的加深,这个印象本身未必总是“靠谱、严谨、精致”。
中国市场给德国带来了繁荣,德国很多技术也远远不断被中国人创造性地吸收。中德之间战争不多,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期打过、一战二战虽然互为敌对国,但没有在军事上直接交手过。
所以中德关系确实有点奇特。近代中国学习时间最长的对象,不是美国和英国,也不是日本和俄罗斯。而是中欧的德国,多次“逆袭”的德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