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整个国家由于发展滞后,并没能及时步入工业时代,以至于中国的工业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发展水平。
受制于此,中国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十分短缺,诸如重炮、坦克、飞机、战舰等代表近代军事工业成就的武器装备中国都十分稀缺。
正因为如此,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这也是我国在抗战初期战绩不佳的重要原因。
因为深知自己的先天条件差,想要补足自己的短板,中国就要从国外引进先进装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外汇储备不足,无法从欧美国家获取大量的武器。
这时候,有一个国家向中国伸出了援手,其不仅资助了中国大量的武器装备,还直接被军队进入中国参战,帮助中国打击日本侵略者。
早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联合俄国,以此帮助中国的发展。但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势力推翻了孙中山先生留下的新三大政策,其在党内搞清党运动,在国际上疏远与苏联的关系,致使中俄关系在那一段时期比较紧张。
尽管如此,中国与苏联之间还是存在一项共同利益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而其最先图谋的就是中国的东北地区。
但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当时也被沙俄觊觎着,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沙俄帝国不愿意日本染指东北。
由于政治利益的冲突,日本与沙俄之间早在1900年就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在海上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对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胜利,又在陆地上进一步扩大战果,就此掌握了在东北地区的优势。
在1931年,日本进一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吞了中国的东三省。对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此时的苏联十分的忌惮,因为日本完全可以借此进而威胁苏联的远东地区,直接威胁苏联的国家利益。
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苏联有意打压日本,以此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此时的中国,由于直接受到日本的侵略威胁,也迫切的需要外国的军事援助。
在这一背景下,中苏双方的关系渐渐回暖。就在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天,中苏两国的代表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会议的内容是向苏联寻求贷款以购买苏制武器。
尽管此次会议是高度保密的,但在当时还是被无孔不入的日本间谍机构获知,并将消息传回国内。
在七七事变发生一个月后,莫斯科指示苏方代表戈莫洛夫,同意向中国提供必要的贷款,用以购买武器。就在当年的8月21号,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关系因此紧密起来。
对于中苏合作,日本方面表示了极大的震惊,因为这很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日本外务省大臣将中苏条约称之为对日本的最大威胁。
在成功签署条约之后,国民政府派出了一支代表团远赴莫斯科,正式商谈军售事宜。随后,苏联方面不仅与中国达成军售意向,还表示愿意给中国派遣一批教官,用以对中国士兵进行培训。
此次莫斯科会谈,国民政府成功从苏联拿到了八十二辆轻型坦克、二十门防空炮以及五十门反坦克炮,这些装备将从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两个港口经由货轮运输,前往中国香港,并最终通过陆路运输抵达中国内地。
由于海路运输的缓慢,第一批武器装备抵达中国的时候,已经是1938年的春天了。借助从苏联获取的首批坦克,国民政府在此后的数月里通过由苏联教官教导的严格训练,组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
而早在上一年的冬天,也就是淞沪会战结束后,由于战事的紧迫,国民政府还没等第一批军事物资送过来,就再次向苏联提出要提供新一批军事装备的要求。这一次,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向中国提供二十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而苏联也再次同意了。
数百门火炮以及近千挺机枪,还有数量巨大的弹药物资再次从塞瓦斯托波尔乘船起航,并紧随第一批物资之后到达中国,两批物资达到中国的时间前后相差了一个月。
和上次一样,本次的物资还是从香港靠岸,再经由陆路运输前往内地。时隔三个月之后,苏联再次批准了向中国提供第三批军事物资的决议,装载着三百门大炮以及两千挺机枪以及其他大批军事装备的货轮再次起航前往中国。
这一次,运载物资的货轮并没有经由香港转运,而是在到达东南亚地区之后,经由缅甸向中国内地转运。
仅仅1938年上半年,苏联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数量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其中包括了八十多辆坦克、近四千挺机枪,四百多辆汽车、近五百架战机以及无数的其他武器弹药。
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苏联又陆续援助了中国大量的武器装备,使得苏联援助武器数量总数再次上升一倍有余,仅战机一项就接近一千架,各式火炮更是达到了一千三百多门,至于子弹和炮弹等物资就更不用说了。
而这些武器弹药在当时为中国抗击侵略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第二批军事物资,其为武汉保卫战中溃败的中国部队迅速回血,帮助中国军队稳住了阵线,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进一步侵略。
苏联援助中国的不仅是武器装备,还包括军事人员。这里的军事人员不止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武器教官,还有大量的军事专家,甚至还有苏军战士直接加入抗击日寇的战场。
早在1937年九月份,苏联就已经向中国派遣军事专家,第一批共八十九名专家主要钻研航空方面。
当时的中国军队,尤其是在空中作战方面十分薄弱,仅仅开战几个月,中国的战机损失数量就超过了半数,而这批苏联航空专家就是带着战机来中国进行援助的。
在1938的5月份,应国民政府的请求,苏联再次委派了第二批军事专家来到中国,这一批专家共有六十人,包括了在航空兵、装甲兵、步兵、炮兵乃至工程部队等不同方面的专家。
我们都知道,对于空军来说,最宝贵的永远不是机器,而是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航空人才。而对于空军来说,损失一架飞机,就意味着也会损失一个飞行员,这一损失远远超过了飞机本身。中国空军的整体劣势,中国空军在战争中损耗严重,以至于国内航空人才十分紧缺。
在这一局面下,苏联再次派出一支志愿飞行员带着苏军先进的战斗机来到中国。由于苏联与中国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这批志愿军并没有亲自开着战斗机抵达中国,所有的歼击机都是在拆解之后经陆路运输至中国,然后再进行组装转场。而这其中的轰炸机,是经中亚苏联加盟国加油之后,才抵达中国。
在1937年年底爆发的南京保卫战中,就有七名苏军志愿兵驾驶着战机迎战近三倍于己日军,并取得了击落两架的战果。
在后来的武汉空战中,也是这些苏军飞行员,驾驶着战机取得了击落日军十二架战机的傲人战绩,以至于日军航空兵在此后两个月内没敢再出现在武汉的上空。
在战争爆发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了超过六百架战机以及一千多名航空兵人员,这其中就有苏军志愿兵的巨大贡献,因此而牺牲的苏军士兵有二百二十七人之多。
在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中国曾获取过很多国家的帮助,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刻,苏联不仅大力支援了中国军队的建设,还直接帮助了中国军队抵御外侮,以至于两百多位战士就此长眠中国。在这里,我们必须铭记苏联对中国抗战事业的贡献。
只不过,苏联之所以对中国如此慷慨,也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博爱,而是因为苏联与中国之间有着切实的共同利益,如果中国被日本侵占,对于苏联来说,他的远东地区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如果加上纳粹德国的压迫,苏联将因此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这对苏联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无论如何,苏联也不能坐视中国的败亡。而我们也不用过于感恩苏联,毕竟这个国家对中国也有野心,他只是不想让中国落入敌国的手中。中国能够在抗战中取得胜利,守住东线,就已经是对苏联的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