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
注意: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年度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内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二、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相比2023年数据,2024年我国多出生52万人。
注意: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其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三、根据人口出生率6.77‰,人口死亡率7.76‰,即可得去年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99‰,人口呈现负增长(2023年增长率为-1.48‰)。我国人口总量继续减少。
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四、从性别构成看,到2024年年末,男性人口71909万人,女性人口6891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2023年的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性别比”稍显平衡。
注意:总人口性别比,是指年末总人口中,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用于反映男女人口在数量上的相对对比关系。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年内出生人口中,每100个活产女婴对应多少活产男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该指标值都在105±2的范围内波动。
五、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579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9%——2023年,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6481万人,占61.3%;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注意: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期,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出现双降。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六、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注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反映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城镇化率除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主要反映人口户籍的城乡分布情况。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由于户籍的乡城迁移力度小于人口的乡城流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大量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等农村户籍人口,常住地在城镇地域,属于城镇常住人口,而户籍统计上则仍为农村人口,这是造成两个城镇化率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七、近些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且在2022年跌破千万。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4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1062万人、956万人、902万人和954万人。
注意:2024年出生人口略有回升,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疫情后生育计划补偿是重要因素之一(即疫情期间不敢生、没准备生,有一部分在2024年生育)。其次,受传统文化影响,龙年生育率高(如龙子龙孙象征着祥瑞和尊贵)。最后,政策激励提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如延长产假、提供生育津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