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面临深刻调整,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习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万物互联的数智化社会正在形成,推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信息可以快速便捷传送到个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进国际传播创新。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走向纵深。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首先是“中国的”,这就要求在融通中外中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宝贵价值理念,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精准把握“第二个结合”,这是新形势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念价值。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思想、理念、精神、价值观等深层次内涵,将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差异性,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深化政府和民间对外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要完善传播内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话语体系,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创新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开展深层次、多样化思想情感交流。面对时空、语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差异,“我说你听”的单方向内容输出已经不能满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需求,媒体要采取多主体、多渠道、多媒介的传播方式,用更形象化、易感知和能共情的传播内容来吸引受众,跨越观念差异、打破价值隔阂,讲好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与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要通过研究国外受众的习惯和特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喜欢听的结合起来,有助于让我们的故事为国际受众所认同。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强化国际传播的准确性、实效性。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区域化、分众化和全球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中国故事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活泼的镜头语言和临场感讲好多元化的内容,还须打造“讲得出、听得到、传得开”的数字平台,搭建多样性传播渠道,为传播效果提供有力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传播效果的监测与评估,针对不同场景、传播目标、效果层次制定更为有效可行、通行的传播指标体系,并不断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则以能力建设为要,培养真正懂传播、擅叙事的国际传播人才,重点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此外,要重视民间的传播力量,培育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利用民间传播形式灵活、内容接地气、题材更广泛、渠道更多样等特点,搭建与海外普通民众之间的传播桥梁,引导民间传播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为海外受众呈现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国形象,让传播者与接受者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加深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整合媒介资源共融互通,做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传播。要把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把打造文化标识与阐释文化理念结合起来,运用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多种手段更好传播中华文化。要加快建设外文网络传播平台,强化对外文化出版,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把握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紧盯前沿技术,瞄准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网络平台上的国际传播规律,善于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做到精准施策和精准传播,推动国际传播信息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体快速有效连接,实现良好传播效果。加快布局全媒体传播,要拥抱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做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中国叙事、国际表达、全球到达”,努力开创新媒体赋能国际文化传播新格局,使互联网技术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国际文化传播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综合用好各类国际传播渠道和资源,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要统筹开展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既围绕国际舆论关切及时发声,形成传播声势,也注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消解偏见和误解。要提高新媒体、图书、期刊、影视等多形态产品生产能力,打造综合性区域传播平台。要积极拓展数字化、网络化对外出版发行和国际传播渠道,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翻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实现整体提质增效。借助新科技打开“叙事突破口”,形成用户与内容的连接,培育圈层社群,提升传播效能,在国际传播与自主叙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向世界“智能化”讲述中国、传播中国。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媒体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效的文化交流传播策略,不断优化文化交流传播路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