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乘风破浪,不负过往——2023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失败经验分享
先说一下我的个人情况吧,二战跨专业的在职考生,本科来自于一所可能“查无此处”的二本院校,历史学专业出身(请各位小伙伴记住这个点,会有意外惊吓)。
2023 年考研成绩,政治50分,英语73分,政治学综合一121分,国际关系史81分,总分325分。很费解又遗憾的分数,接下来我就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坑和一点鸡零狗碎的经验,希望2024的小伙伴们千!万!别!跳!
政治我的分数是奇低无比,其实从考场上出来就知道自己政治应该废了,特别是北京是阅卷的极旱区,无一年例外,以后也可能不会出现例外。
近几年政治的选择题可以说出题范围越来越广泛(离谱),已经开始触及到了某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所以小伙伴们,报班很需要,但是请不要再迷信所谓的“押题”了,也不要相信所谓的政治晚点开始没问题的,是没问题过都可以,但是越来越卷的考研,特别是报考外院国关这种专业,追求的远不止“过线”。
所以无论哪一科,有精力一定尽早开始,精力不足哪怕偶尔带着也比一点不动要好。请不要放弃每一科的每一分。至于推荐的课程,我确实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还是很推荐张修齐的主观题十页纸,能在最后帮助大家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收益,另外肖老爷子的一千题精准去做(去年我就吃了这个亏),肖八特别是肖四一定关注时政出题的点,肖老爷子的书我比较认同张修齐老师所说的“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知识点”。
外院国关专业其实还是比较看重英语成绩的,因为我是非英语专业出身,所以英语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综合这两次考研的经历来看,越来越觉得英语夯实基础是王道,单词一也别扔。可能今年的考研只有这一点感觉自己做的还算凑合,从5月备考开始,一直到考英语的那天中午,单词一次没忘记。个人建议如果真是背单词的话一定要买一本单词书,书籍的记忆是最为直观的也是最牢固的,毕竟我们最后面对的也是纸质版的试卷嘛,至于那些背单词的软件,个人认为是更适合平时用来放松的,真正用来记单词的话。。。很容易忘。
最后也是这两年考研个人经验的一个小总结。又要回到北京阅卷老师手下不留情的这个特点上来。可能会有很多英语辅导机构的老师会说“大作文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才会有分”,这句话本身赞同,但是起码对于我本身而言,非英语专业基础一般,短时间内我没有能力去形成自己的风格,更何况还有其他那么多的内容和科目要去应付。
所以在这里我更建议大家抓以下几个方向:阅读,拿分的关键,英语的成败真的在于阅读,而且套路真的挺有用;小作文,最容易拿分的基础项目,先作文一定要认真对待,得分容易又快捷;翻译,没错就是翻译,考研英语的翻译是给分制,所以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可以给分的点,寸分寸金的考试还是要讲究收益的。英语阅读是真的很推荐唐迟老师的逻汉班,认真听下去有趣又能收获满满,作文推荐陈曲老师的作文班,逻辑清晰,也比较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英语还有一句劝“别等了,黄花菜都凉了,啥时候开始都不算早”。
说到最心痛的环节了。外院国关专业的专业课分别是711政治学综合和802国际关系史。专业课的复习首先要选好参考教材,可以去某宝文科考研网店铺购买全套的,方便又省力。711理论的课程建议刚备考的特别是跨专业的小伙伴,在自己看书的时候先看秦亚青院长那本《权力、制度、文化》,再看王帆院长那本《思想范式命题》,个人觉得秦院长的白皮书编排逻辑更清晰,语言精练通俗易懂,适合初期在头脑中对于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建构;而王帆院长的绿皮书,学术性更强,知识点更为细致,所以初期分开看,先构建基本框架,框架很重要,毕竟我们都会说“有骨头不愁肉”嘛,接下来再补充更为具体细致的内容,最后一定要把两本书整合,整合,整合!这个真的很关键。建议小伙伴们报文科考研网的课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后整合内容的时候会更为清晰。
下面开始说最糟心的国际关系史,还记得一开始我让大家记住我是历史专业出身的这个事实吧,惊吓来了,这两次考研我都死在了国际关系史这门课程上。首先基础!基础!基础!老王老师上课一再强调的基础,不要以为看到哪个偏门的就认为不会去考,一切皆有可能!毕竟这么多年了老师也在不断挖掘新的考点,而且很扎心的,我们可能认为是冷门,但是出题老师不认为;其次报文科考研网课程的小伙伴,请注意王老师的“嘴”,认真听,有时候他的一嘴真的开过光,比如今年的名词解释;最后也是个人的一点失败教训,历史只靠记忆就能考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对于跨专业的孩儿们来说,专业思维的转变很重要,我们需要迅速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所跨的专业方向上来,这对于后来的路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是时政方面的内容,感觉外院出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历史,最后一定会有一道大论述题是落在时政上,有时候可能两道都是,这就需要大家平时的积累。可能学术论文看起来会又长又吃力,推荐大家多多关注核心媒体的评论员文章,在此推荐一些个人认为很不错的公众号和学者。首推“环球时报”,评论员文章质量很不错,大部分评论员都是高校教师和国家级智库学者;另外“长江新闻号”也可以作为参考,专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对国际热点进行分析,外院的一些老师也是这里的常客,视频也适合平时用来去放松。至于学者的话,读的学术类文章不多,综合时事评论内容和写作逻辑来看,个人最欣赏以下三位老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项老师的文章是我备考时期的心头爱,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环球时报的常客,本人之前在驻日大使馆有着十几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最大的优点在于文章行文逻辑清晰,观点深刻独到,语言干练不啰嗦,这个对于我们答论述题是很有帮助;其次是清华大学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成昊老师的文章,美国方向;最后推荐西北大学的王晋老师,中东方向。期刊方面首先关注的肯定是《外交评论》啦,重点看每期文章的选题,《世界知识》和《时事报告》对于时政的复习也很有帮助。
最后的最后,对每一个熬过2023年考研的以及即将奔赴2024年考研征程的小伙伴们说一句“大家辛苦啦”。2023年的考研很难熬,几乎大部分同学都是发着高烧进的考场,包括我自己也是。
所以2024的学弟学妹们请记住,考研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身体更重要,别信那种什么“累死自己卷死别人”“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愤青言论,路有很多,考研只是其中的一条,人生是旷野,不是独木桥,只要我们健康哪条路都有可能走得通;但是自己失去了健康,赢得就是别人。
漫漫备考路,你可以允许自己焦虑,但请不要自己委屈,发泄出来;你可以疲惫厌烦,但请不要牺牲健康去坚持,允许自己歇一歇。
请记住大家不是孤军奋战的,希望2024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得偿所愿。带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以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豁达去面对接下来的190多天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