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紧跟时代 永立潮头】 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举行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智能技术给主持传播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改变?在拥抱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如何坚守专业价值和公共责任?面对口语传播的形态变化,该以怎样的学术观察与跨学科视野来解释新现象?当下,这些问题摆在了口语传播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面前。
11月21日,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意图剖析新媒介环境下易变复杂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寻找重新构造学科和行业的新思路和新力量。我校传媒学院教师李喆、王利两位老师有幸被邀请参加此次论坛。
开幕式上,实景情境朗诵音乐演出《聆听丽娃河》(节选)在丽娃河畔上演。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为嘉宾们依次带来歌曲《小河淌水》、朗诵《聆听丽娃河》、朗诵与芭蕾表演《丽娃暗香》,和诗朗诵《梦想照亮中国》,精彩的表演与丽娃河畔的校园美景相得益彰,让在座的嘉宾们沉醉于艺术的氛围中,展现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风采和教学成果。
主持和口语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与变化,是本次论坛致力于探索的主要议题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的声音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社会生态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重组。智能时代新传教育面对的是虚拟主播、移动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新型业态。多元化、平民化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公共传播的主持艺术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紧要问题。
智能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做直播、录音、录像并上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与艺术学院教授曾志华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持传播原有的话语权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在重塑。因此,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我们要做互惠共生、联合协作,不断控制和优化自己所处的传播生态位,以此占据更好的优势。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虚拟主播、网络直播的兴起,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边界不断拓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提出,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并不是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简单叠加,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教授高贵武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在不断拓展人与人交流的物理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人类传播向“面对面”的回归。在当今技术发展的全媒体背景之下,“我们的主持传播应该说是迎来了最好的一个时代。”
当日下午,主题分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分论坛上,议题深度广度兼具,精彩观点碰撞,为每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
此次论坛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可谓是一场顶级的学术论坛,对于两位教师参与此次论坛不仅开拓了视野也对我院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找到了方向,两位教师在论坛期间多次以“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应当如何应变?”为话题,请教了多位学术界专家学者,培养新型定义的“一专多能”成为现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专”指的采编播能力,“多能”指的是复合型人才,交流中专家说道,新版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应对科技浪潮带来的危机同时可以提升未来播音主持行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
通过此次论坛,两位教师深刻认识到,智能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的深度还要有适合社会发展的广度,我们需要结合本省传媒行业发展状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跨学科的培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